固城乡黄焦村的舞狮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逢庙会过年过节重大事件等场合演出,至今已有348年的历史了。
敲架鼓为夏津民间娱乐活动形式之一,它以磅礴的气势,欢快多变的节奏、舒展、粗犷的舞姿,一直为人们喜闻乐见,历年不衰。架鼓在县内流传约有600余年历史。其乐谱是依据八卦编制的,故称“八卦编”。架鼓活动多在春节、中秋节和元宵节期间举行,一村和数村自由结合,少则十几面,多则近百面。
洒河桥花灯会是由古老的河灯演变而来。花会以优美的舞姿,独特的演技套路,百看不厌,久演不衰,深受观众喜爱。
在岷县城乡广为流传着一种独特的民俗活动——宣宝卷活动。宝卷源于唐代的“变文”和宋代的“讲经”,是一种广为流传的民间说唱艺术。
渔户寨闯灯,青衣、胡子、老旦、小生等演绎百态人生,趣意盎然,好不快活!拥有庄重的仪式、热烈的场面、浩大的声势,是每一位渔户寨村民心中抹不去的神圣!
武城抬花杠又称花杠舞,流传在老城镇南屯村一带。抬花杠摒弃原来的表演方式,形成以南屯村为核心的花杠队,舞步动作及表演套路得到进一步规范。20 世纪70 年代末,抬花杠被选为节庆项目。
岸底村历来就有正月里舞龙舞狮的传统,当地把这种表演形式称为“耍十支”。“岸底耍十支”是大同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铁厂飞钹自明末一直流传,清朝晚期时最为兴盛。每逢丰收、庙会、过节人们都要表演飞钹,它是农村民间文化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铁厂飞钹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表演曲牌及套路基本为当地所特有。
流行本区的大鼓书,多为西河大鼓。开说时,说书人右手执鼓槌,左手执铜键,旁有一人伴以三弦,有说有唱有动作,很吸引听众。说唱的内容先是“瓦岗寨”、“呼延庆打擂”、“杨家将”等,后改说现代小说《林海雪原》、《平原枪声》、《铁道游击队》等。
阳城道情说唱历史悠久,传说从元代就有道情说唱,据考证光绪年间(1875年)就有艺人开展道情说唱形式,推算至今已是近二百年历史了。据推测阳城道情是流行于阳城境内的一个外来曲种,它于何时何地流入阳城说法不一。
踢鼓秧歌是平鲁传统的民间舞蹈,凭借粗犷、刚劲、风趣的艺术特点,深受老百姓喜爱。踢鼓秧歌是山西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每年元宵节的“重头戏”,当地对踢鼓秧歌进行了创新提炼,由过去16人表演增加至百余人,场面更为壮观。
平腔秧歌所演剧目,既有《空棺记》、《阴阳案》、《兄妹吵厅》等大型的传统戏和连台本戏,也有《采桑》、《拜节》、《王小二赶集》等折子戏。其中大多数是表现家庭与婚姻爱情等方面的内容。唱词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厚,深受群众欢迎。
道情艺术历史悠久,起源于唐代教士道歌,道教经韵,是以宣扬道教教义的说唱表演形式转化为地方戏曲,清乾隆年间流入晋北,逐步登上戏曲舞台。
云州独角戏由一人表演,与“抱跤人”有异曲同工之妙。节目有“猪八戒背媳妇”、“翠连逃婚”,通过寻路、过河、上坡、下坡等动作表情,边唱边舞,突出在特定环境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泽州对鼓是流传于山西省泽州县大箕镇的一项传统音乐表演形式,当地流传有“朝天一扇碑,祈雨一对鼓,三十一孔桥,二百零俩狮”的说法。据对鼓老艺人常小和回忆,泽州县大箕镇小箕村自古以来就有对鼓参与取水、祈雨、闹红火等民俗活动。
“大实话”是在清嘉庆年间由逃荒人传至乐陵孔镇姚孙村。由杨子祥、杨玉坤改编而成,传承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德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实话”唯一乐器和道具是“木瓜”也叫“哈尔虎”。
汉沽飞镲是天津沿海渔村一种综合性的民间广场艺术,它集民间音乐、舞蹈、武术于一体,主要流行于天津市汉沽区。汉沽飞镲大约产生于清代光绪初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碓臼沟秧歌是流布于大同市北部新荣区的西村乡碓臼沟村的民间歌舞,是活跃在晋冀蒙等省份的一个民间剧种,因其唱腔多调、活泼、明快、旋律优美,兼有中原细腻和塞北粗犷的双重风格。地方特色浓厚,故颇受当地群众欢迎。
《姐儿溜》是流传于东海县马陵山区的一种民间小曲,贫苦的山区农民为图快活,多靠唱《姐儿溜》谋生。因此口述文化特别是民间小曲相当丰富,至今伤流传有谱小曲近200种。
流传在大同地区一带,又逐渐发展为多人舞蹈。反映内容各地均不相同,流传在浑源的则是三只彩船,六人表演,表现内容与戏曲传统剧目《打渔杀家》相似,但是旱船和戏剧故事情节又不同。旱船的起源是从渔舟脱胎而来,其原型即为上述两人合舞之旱船。
五鬼盘叉,因表演者扮演小鬼,又因其中的五个鬼是持叉舞蹈,故名。流传于陵川县赵豁池村。产生年代无考。据艺辈相传,早在清光绪年间就已流传。多在闹元宵和邻村庙会演出。主要表现小鬼奉阎罗之命,到人间活捉一贯打骂公,刻薄邻里的刘氏女的故事。
罗罗腔表演形式活泼,唱腔优美动听,生活气息浓厚,是大同地区、河北部分地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剧种。罗罗腔传统音乐唱腔其中“数词”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唱腔,它说唱性强,很有曲艺说唱的味道。
安铺锣鼓是一种鼓乐,俗名“安铺锣鼓头”。原系每年正月初九至正月十五,民众为男丁挂灯时,作贺灯祈福、驱邪助兴、竞威赛响所用。所以,民间又称之为“添丁贺灯鼓”。
霸王鞭是嘉峪关市一种民间社火形式,由于表演者都手持一种名叫“霸王鞭”的道具,故名“霸王鞭”。这种特别的霸王鞭社火表演被列为嘉峪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嘉峪关市文殊镇67岁的赵帅珍老人成为《嘉峪关文殊霸王鞭》的代表性传承人。
高跷表演形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不拘一格,在圣水沟村流传年代较长,所用的高跷,多为木质,表演有双跷、单跷之分。双跷多绑扎在小腿上,以便展示技艺;单跷则以双手持木跷的顶端,便于上下,动态风趣。
高平秧歌渊源于山西省晋城高平市东南乡,流行于山西高平全境及陵川等地。演唱时只有梆子击节、锣鼓伴奏,故又称“干板秧歌”。由坐摊说唱发展为一个独立的传统戏曲剧种。
“拉大片”戏长“西洋镜”盛行清末民初,是一项集美术、曲艺、观赏为一体的娱乐活动,深受群众欢迎。2022年9月列为县级第八批非遗物资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武清寺各庄“竹马会”,是前清时期有一位山东人给编排导演的,此人多才多艺,知音乐,熟谙民间词曲小调,当初教授各种唱段有二十三首之多。寺各庄“竹马会”是以演唱和“跑竹马”相结合的一道花会,好看好听,世称“文明会”。
新城踩高跷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发端于传统节日,成熟于习俗集会,兴盛于宗教庙会。清代十二圩盐务总栈,每年春节都邀请新城踩高跷、在江边码头演出一个多月。高跷有文跷、武跷之分。
抬阁、挠阁是一种街头游艺表演形式,是民间春节元宵节社火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抬阁,顾名思义,就是人们抬着一个用木材或金属材料扎制成的类似“阁”的架子进行表演。挠阁为一人肩上挠一阁,阁中坐一化妆儿童,走动表演。
威风锣鼓在古店、马站较为盛行,它击奏多姿、威武雄壮,气势磅礴,慷慨激昂,粗犷豪放,多用于喜庆典礼、集会,每逢过年过节、正月十五集会游行,便会出现在民间。是中国鼓乐的经典,具有形态、音响、乐曲、表演四方面的美学特征。
打坐堂是在城隍庙会上以唢呐吹奏和打击乐器演奏的一种表演形式。打坐堂就是城隍庙会中的一个重要的集娱乐与选拔于一体的文化活动形式。届时,由各家组成人马,集中进行表演,每家的基本程序为:1、满堂锣鼓;2、吹打锣鼓;3、细吹细打;4、满堂收尾。
来自晋中一带,场面宏大,气魄雄伟,铿锵激扬,振奋人心。威风锣鼓一般人数不少于30人,分两列站在汽车上,演员一律为古装武士打扮,个个表现的骁勇精悍,置大鼓两个,每鼓由四人同打,两列之人击大钹,乐曲由一人挥旗指挥。
由于历史变迁,“六音”已不多见,《花鼓调》蕴含的民俗学、社会学、音乐学价值,正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成为“六音”的话化石。
陵川钢板书是山西省陵川县的地方说唱艺术。因说书者手持钢板演唱而得名。陵川钢板书由当地“干板书”吸收河南“四股弦”音乐素材演变而成。流行于陵川全境,盛行时曾流传泽州、高平、长治、壶关以及河南辉县与陵川相邻的部分地区,现仅存于陵川县曲艺队。
二鬼扳跤是由一个演员扮演双人摔跤的舞蹈形式。是固镇县刘集镇传统舞蹈,是蚌埠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身上绑一个假人,成为一对。演员和假人画以鬼脸。扑打相摔,以示鬼邪远离,人们平安之意。
潜山木偶戏又称“菩佬戏”或“扁担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据潜山县志记载,木偶戏在潜山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清末以来木偶戏风行,深受群众喜爱,主要集中在五庙、黄铺一带,凡有祭祀、节庆和民俗活动都要请木偶戏演出。
靖远跳鼓,俗称“跳鼓子”或“条鼓子”“英雄鼓”,距今已有近200多年的历史。在盛大的集会上,但凡跳鼓一亮相,那宏大的阵势和震耳欲聋的鼓声便会立刻吸引大量的观众,久而久之,习练者增多,“跳鼓”正式落户靖远。
道情艺术的历史比较悠久,流传区域也比较广阔。它属道教声腔艺术,源于唐朝道教经韵。最初的道清称道歌,是传道者宣传教义及募捐化缘的工具。唐朝段常著《续仙传》书曾经记载:“蓝采和手持拍板(简板)唱踏歌行乞于市。”这便是道情的最初形式。
遂溪木偶戏,古称“傀儡戏”,也叫白戏,俗称“公仔戏”,其历史可追溯至清朝乾隆年间,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这一表演艺术形式最初以竹筒或木鱼伴奏的民歌形式出现,后逐渐发展为有特定音乐伴奏和多种板式综合运用的杖头木偶戏。
会宁皮影戏历史悠久,明清时便盛行,因其韵味独特,内涵丰富,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仲兴皮影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艺术形式之一。仲兴乡皮影戏表演内容主要有:《西游记》(唐僧取经)、《东游记》(八仙过海)、《南游记》(华光偷桃救母)、《北游记》(四海龙王聚会)等几个剧目。
高明木偶剧是由演员操纵木偶表演故事的戏剧,又名傀儡戏。版村木偶剧作为一种民间传统表演艺术,曾在高明盛极一时。高明区更合镇版村是高明木偶剧发源地。
韶山皮影戏,当地人又称“影子戏”,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一般在农户喜庆或迷信还愿时演出,剧目、唱腔多同韶山地方戏曲花鼓戏、湘剧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南海大头佛”表演始于清末民初期间,相传最早的创始人是广东狮王冯庚长,后来一路流传、辐射至整个珠三角。在传统的舞狮表演中,“大头佛”常配合醒狮表演,增添诙谐情趣。在南海九江,“大头佛”是单独表演项目,有固定的套路,自成一家。
靖远县高跷作为当地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董庙花车是安徽省固镇县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董庙花车表演形式多样,源于生活,贴近群众,流行于民间,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地方歌舞。
渭源皮影戏民间也称其“影子戏”“灯影戏”“牛皮灯影子”或“老道情”。渭源皮影造型丰富精美,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唱腔的风格与韵律吸收了周边民间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的音乐元素精华,溢彩纷呈,流派众多。
双龙皮影戏是每逢节庆、庙会之际,各村各社的皮影艺人,在皮影班班主(传承人)的带领下,担着皮影,背着大鼓、干鼓、唢呐、二胡、板胡等乐器,走村串户,进行演出。皮影班演出人员一般4至6人。
同乐堂十番属素十番,曲牌有4种:慢板、中板、快板、扬鞭驶马。乐器有:沙鼓、大鼓各一个,高边大锣、翘心锣、苏锣各一面,大锣、二锣各两面,大钹、中钹各两对,飞钹四对。
临洮皮影戏其演出在明代早期兴起,至清末民初发展到鼎盛时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传播范围。在临洮地区,皮影戏演出明代早期兴起,清末民初发展到鼎盛时期,成为当地民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鼓木偶戏源于衡山派,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在湘潭县,木偶戏又称为“木脑壳戏”,石鼓镇是我县木偶艺人最多的地方。“石鼓木偶戏”源于衡山派,1851年在歇马一带由陈道生、单光前等人组成了2个班子;最鼎盛的时候是80年代,以莫菊芳、陈本初为首组建了青山木偶艺术剧团。
湘潭纸影戏保留有宋代影戏“素质雕簇”的风貌特征,是最古老的皮影制作技艺之一。影人材质为麻纸,两次雕刻工艺十分奇特。影偶线条轮廓流畅简洁,透光效果绚丽多彩,具有浓郁的湖湘地域文化特色。
大冶王寿牌子锣起源于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下陆区的王寿村,因地名而得名。据记载,王寿牌子锣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正式形成乐班并传承至今,已经历了多代传人,积累了数百名乐手的智慧和技艺。
东源挖山鼓是阳新农事活动中,助兴娱乐锣鼓表演形式的典型代表之一。农民插田、挖地、打鼓即乐,一鼓催三工情景。
什锦锣鼓,流传于富河南北一带的民间器乐套曲。始于明末清初,最早是乡人祈求风调雨顺、国泰安平、祭奠宗祖的一种宗教风俗性民间吹打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