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塘丰登乐会高跷属于文高跷类型,其显著特点是高跷的长度比普通高跷略长,表演者身着戏曲服装,伴随着锣鼓点进行表演。表演内容包括多样的舞蹈动作和打击乐演奏,演员们通过丰富的表情和潇洒优美的动作吸引观众,展现出了勇敢无畏、打抱不平以及渔民生活的各种情感和场景。
孝力村高跷会又称“走高腿”,是节日期间的一种民间街头表演艺术,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深受群众喜爱。
太平车会是在清朝末年,北京通州一个河北梆子艺人来到武清县定福庄传授这道会。此后,西柳行村一潘氏庄户变卖了自家六十亩地,组织人到定福庄拜师学艺。至今已传承六代。迄今为止京津地区能质朴地保留太平车会历史原貌的一道民间花会。
静安高跷原名静安水局高跷会。以渔,樵,耕,读为主题,演绎历史故事。
葫芦窝村坐落在林亭口镇东南6公里处,属天津宝坻大洼地区。葫芦窝高腿子高跷的历史渊源与林亭口镇的发展历史息息相关,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林亭口地区集镇贸易十分繁荣,庙宇颇多,庙会盛行,高腿子高跷在各种花会中独树一帜,影响很大。
瑞昌地盘舞,又名地盘锣、地盘戏,是民间玩锣接祖的一种习俗,源于瑞昌南义镇,后流传于瑞昌、德安、武宁三县(市)毗邻乡镇。是人们依托神祖保佑,祷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吉大利、吉祥平安、家和生百福,成为能够反映当地风俗民情的传统民间舞蹈演出活动。
延津县沙庄舞狮子,在几百年的历史传承中,集南北舞狮之特长,融武术与故事于一体,祈福与表演并行,独树一帜,极具地方特色。
《踢棒槌》起源于获嘉县西南部的东张巨村,流传于获嘉县境内。《踢棒槌》演出一般需要16人或20人,表演分脚踢和手舞两种方式,即用丝绸吊住特制棒槌“脚踢”与手执棒槌“舞花儿”,为走街表演节目,边行进边进行队形变化表演,一般很少在舞台上表演。
马皮舞是一种全国罕见的、具有独特艺术形式且别开生面的地方传统舞蹈艺术形式。主要流传于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徐营镇杜官滩村。以前称“耍马皮”,也有“神马皮”之称谓。现在称“马皮舞”者居多,又称“巨鞭马皮舞”、“金龙马皮舞”。反映了勤劳的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
龙岩采茶灯又名采茶扑蝶,流传于福建省龙岩市。龙岩采茶灯被群众视为吉祥歌舞,同我国传统的龙灯、狮舞一样,在农历新年、元宵期间,庙会、堂会、踩街时表演。
五常鞑子秧歌来自京城的宫廷内部,是贵族文艺,表现了宫廷生活和征战的场面,没有故事性,从服装、动作、音乐、内容上都表现了满族宫廷的特点,具有浓厚的满族特色。
“九连环”是流行于福建省长汀县的一项客家歌舞。其曲调欢乐轻快,舞姿活泼生动,道具响声清脆,队形变幻多端,是长汀人民喜爱的客家歌舞之一。
盘王舞是瑶族人民祭祀祖先盘王的重要舞蹈,通常只在盘王节跳,又可称跳盘王。有时在男女结婚择吉日也跳,以祈求婚姻美满。
花棍舞作为京族哈节送神仪式的祭祀舞蹈,是京族哈节代表性舞蹈之一,一般在哈亭外进行表演,旨为送神开路、驱邪赶鬼、神逐鬼疫而使村落安宁。
进香舞是京族哈节代表性舞蹈之一,舞蹈分为敬神的“跳香”和娱神的“跳乐”两部分,一般在哈节第一天仪式的最后环节进行表演。
“天灯舞”,因舞蹈表演者在跳舞时需要头顶“天灯”而得名。在标志着新一年哈节开始的“新贺日”的晚上,“桃姑”们要在哈亭里跳起天灯舞。边唱边跳,祈求神灵保佑全村老少平安。
“泾源回族踏脚”是流传在泾源回族群众中的一种民间原始舞蹈艺术形式,东汉时期由阿拉伯商人带到中国,后经唐丝绸之路流传至陕西回族之间,并逐渐发展成集娱乐、舞蹈、竞技和健身于一体的艺术形式。
宝堰双推车是流传于镇江市丹徒区宝堰镇坞村一带的民间舞蹈,是当地人在南宫庙会庆典活动中表演的传统节目之一,记载着当地的一种婚庆习俗。
燕子窝狮舞是燕子窝山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狮舞在旧时称"太平乐",而到了唐代时更得到广泛的发展。
嶂山马灯,源于清朝嘉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起因是当地山林中的松树,遭松毛虫严重侵害,为祈求风调雨顺、山村太平,庇佑五谷丰登、子孙兴旺,而由村民自发兴起的一项传统民俗舞蹈活动。
丹阳皇塘镇南建村的“马灯阵舞”源于唐代,原为唐太子在宫内消遣娱乐所用,以后传至民间,以元宵节尤盛;润州蒋乔镇嶂山村的“马灯阵舞”源于清代,当地人称“嶂山马灯”,以春节尤盛。
丹阳九狮图是当地的一种传统舞蹈,狮子是力量和意志的象征,“九狮图”的表演形式为一人执彩球,九人舞狮。
芦江张家鎲是句容市后白镇芦江村张家祠堂张姓族人开展的一项鎲舞表演活动,源于汉代。它是由西汉初年政治家、军事家张良进行完善并加以布阵,逐步形成的武术与舞蹈浑然一体的民间艺术。
镇江句容三阳地村的龙舞《二龙戏珠》,以“珠引龙舞、云随龙翻、云龙穿插、二龙戏珠”为主要内容。龙舞二龙戏珠属低架龙,其架上能缀满蜡烛,龙架任意游动翻滚,烛火始终向上,尤其在黑夜表演,宛如闪电,俗称“火龙”,堪称一绝。
春城马灯阵舞是江苏省句容市春城乡(现茅山镇)敬德、朱巷等村开展的一项民间艺术活动,也是一种江南地区的民间舞蹈。马灯阵舞又称“马灯舞”、“跑马灯”。
扬中有着悠久的舞狮传统,扬中九狮图起源可追溯至清同治年间。在各种节日、庆典仪式、集市开张、聚会联欢等民俗活动中,“九狮图”都要大显神通,大助其兴。
扬中西来桥镇舞龙传统由来已久,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它是集武术、舞蹈艺术、民族鼓乐等综合因素于一体,通过鼓乐的击打节奏将武术和舞蹈有机结合起来。
滚莲湘是江苏姜堰的传统舞蹈。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滚”字,其他地区的打莲湘,是用竹竿直接打在身上,而姜堰滚莲湘是通过“滚击”,用竹竿打击身体的各个部位。
“牵驴花鼓”是一种说唱艺术。表演者为一男一女,扮演一对小夫妻,表演时,“丈夫”牵着小“毛驴”带“媳妇”回娘家。一路上,“小夫妻”扭动着秧歌步,以乡音土气的说唱、夸张诙谐的动作来表现小夫妻回娘家时的欢乐。
泰兴花鼓发源并流行于江苏省泰兴市境内。因其以道具红灯照明并“日以继夜”地表演,亦称“夜火灯”。该项目已有150余年历史,系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传统舞蹈类项目。
沙沟板凳龙舞的舞蹈形式最初用于东岳庙会的游行祭祀活动,按五、七、九个人为一组,每人手上持一张拜香凳。沙沟板凳龙舞的独特之处在于每人持凳龙,和起成龙形,分分合合,异彩纷呈,加上水乡农民的特色服饰,表演令人耳目一新。
兴化判官舞,流传于兴化城乡的判舞,自古老的巫舞、江淮傩舞演变而成,判舞起源于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每逢节庆、行会、庙会进行街头或设台、场表演。亦更名为判官舞,简称判舞。
高跷龙舞,是一种将踩高跷与龙灯舞融为一体的舞蹈形式,也就是踩着高跷舞龙。它既有踩高晓的惊险,又有舞龙灯的热烈,既讲究个人的技巧又讲究群体的配合,既可以在街巷巡游,又可以于空地表演。
丁伙龙舞是江苏省的传统民俗娱乐活动。起源于汉代,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当地民间传说扬州东陵圣母庙里的女道士杜姜、康紫霞在瘟疫横行时用草药熬汤救治病人,使与丁伙临近的蔡家庄人转危为安,后杜、康2人化作白龙腾空而去。为缅怀2女的功德,老百姓用舞龙的方式予以纪念。
《镗叉舞》是清朝中期以来,流行于仪征市月塘、移居谢集一带,是当地农民在正月灯会和重大节庆期间经常演练的一种民间舞蹈。它与民俗活动紧密相联,至今延绵不断。
周山云板舞是高邮市周山镇及其周边地区一种以云板为道具的民间祭祀舞蹈。清光绪《再续高邮州志·典礼志·祀典》载“觞再酌兮云版,舞干戚兮合宫”等文字,可见云板舞初为“云版舞”。
“狮盘犼”是一种流传于临泽一带的民间舞蹈。自古以来,临泽镇一带的群众视百兽之王的狮子为驱魔压邪的神兽,临泽人将“狮盘犼”视为匡扶正义、弘扬正气、扶正压邪、追求美好新生活的象征。
宝应县西安丰镇莲湘舞源自元末明初的打莲湘,明清时期传入本地,参加香会、庙会的演出。西安丰莲湘舞花式多样,变化多端,演出人数可多可少,演出地点可大可小,是民间舞蹈中别具特色的文艺样式。
宝应蚌舞俗称“歪歪精”舞,独具水乡特色,是一种用竹子、彩纸扎成蚌壳形状为道具,由演员扮演角色,通过跑、滚、翻等动作来表现故事情节的一种民间舞蹈。
黄塍跑马阵是一种由舞者腰系竹马,手执马鞭,扮作各种角色,奔腾跳跃,通过各种组合阵势来表现主题内容的传统民间舞蹈。
傩舞(跳娘娘)是一种宗教祭祀性舞蹈,出自古巫、古傩这个渊源,明末清初,它出现在“香火会”中,成为人们设坛请神、祈福消灾时的必跳之舞。
龙舞具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流传于江淮一带的典型传统舞蹈表演艺术,因舞者持传说中的龙型道具而得名。龙舞,有的地方称之为“舞龙”,也有的称之为“龙灯舞”,演出的时间一般都在农历正月初一拜年、十五闹“元宵”的时候,也有一些地方在农历二月初二的“龙抬头”时表演。
里下河龙舞是东台市里下河地区传统的民俗活动,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舞龙的"龙"用竹篾扎成,外围绘有鳞甲的绸布,由龙头、龙身和龙尾组成。龙的色彩常为白、青、黑、赤、黄等。
富安狮舞是一种民间传统表演艺术。狮舞分为南狮和北狮,北狮在长江以北较为流行,而南狮则流行于华南、南洋以及海外。富安地处南北方的交汇点,狮舞既有南狮的威猛,又有北狮的灵活,被称为"南狮北舞"。
打莲湘是苏北里下河地区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溱东镇是水乡莲湘的发源地之一,已有100多年历史。2018年,打莲湘入选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青狮舞以其狮毛青色而得名。青狮狮头夸张,狮身长而扁,属岭南派狮舞风格。青狮舞来自民间,舞姿乡土味浓厚,可在地上、桌上、椅子上、凳子上做动作,有跑圆场、板凳倒立、麻雀跳、乌鸦展翅、金鸡啄米、窜桌跳、托举、抱月、打呼、舔毛、蹿步跳等20多个表演套路。
花担舞是流传在苏北一带,以盐城及周边扬州、淮安、连云港等地区为代表的一种民间舞蹈。它最早是由女角挑花担、男角舞扇,载歌载舞的舞蹈形式。主要是表现人们丰收喜悦和共享太平盛世之情。
盐都跑旱马具有地方特色,不仅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展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民的风采。盐都跑旱马是民间舞蹈艺术大花园中一朵永开不败的鲜花,在大家共同培育下,将会更加鲜艳夺目。
打莲湘,又叫“莲湘”,“莲湘舞”;也叫“金钱棍”,有的地方叫“霸王鞭”。莲湘道具是长约1米的竹竿,两头局部镂空,装上铜钱,系上彩绸或稍加装饰。莲湘易于为群众接受,深受群众喜爱。
义丰龙舞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史书就有记载,属中华龙舞布龙系列,她是流传于盐城一代的典型的民间舞蹈表演艺术。盐城一带龙舞尤以盐都义丰龙舞为尖端代表而闻名。
盐城龙舞(东沟龙舞)是由东沟人组织并在逢年过节、祭祀祈福、庆典时表演的一种传统舞蹈。东沟龙舞于2013年被列入第三批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盐城龙舞(恒济龙舞)起于清,盛于民国,繁荣于当今,已有近三百多年的历史,由最初的扎条龙求雨逐渐演变为动态的龙舞。
九狮图是浙江省永康市的传统舞蹈狮子舞中的一种,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民间性、地域性等艺术特色,并具有很高的艺术品位与深远的艺术影响。因此,对九狮图的传承与发展,便具有继承发展传统的民俗文化的重要战略意义。
九狮图,盐城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九狮图》中的舞蹈从传统形式上分为七个部分:狮王下山、群狮出谷、八狮拜王、双狮对嬉、九狮戏球、群狮追逐、拱王归山。
灌云花船舞是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一般都在广场上表演,一人坐船,一人撑船,唱一些本地小调、牌子曲,配合锣鼓节奏做一些行船动作,类似于东北的二人转,伴奏人员随船同行。
清丰高跷,是汉族的一种民间舞蹈,舞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道具,双足踩上木跷而舞,表演形式有集体对舞和三五人表演小场。
狮龙斗蛛舞是一种特殊的民间表演艺术,明朝初期,狮龙斗蛛舞传至清丰。在清丰发展传承至今已有六百年的历史。2009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寸跷秧歌在清丰流传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属传统的民间舞蹈。寸跷秧歌是演员踩的跷高数寸,演员多数是十五、十六岁的农村姑娘,由过去的人增加到十几人表演,群舞插花形式、队形变化多样,该舞扮相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