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梆戏形成于17-18世纪之交,最早源于山西上党地区的上党梆子,18世纪末从山西上党传入当地,用当地语言演唱山西的曲调,学唱者又多为本地人,所以被当地人称之谓“zhao( )梆”意即为“本地的山西梆子”。谐音“早梆”,后来因其以枣木梆子击拍,最终定名为“枣梆”。
又名杨琴,豫东农村称“清音”,早期称“小曲子”,因过去以唱堂会为主,也称“客厅戏”。民国二十三年(1934)定名为“山东琴书”。主要流行于豫北濮阳、台前、南乐、范县、和豫东商丘、夏邑、亸、永城、民权、柘城一带及豫南部分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遍布河南全省。
罗卷戏又称大笛戏、大笛子罗罗、罗子戏,是传统戏曲的鼻祖和活化石,它源于唐,成于宋,盛于元,是流行于豫北、鲁西交界地区的古老剧种。
清丰柳子戏又称百(北)调子、柳子腔、弦子戏,是由北曲诸宫调在继承唐代宫廷音乐变文唱白相间的传统基础上,广泛吸收中原一带流行的俗曲、小令,并承受弋阳、青阳、高腔等剧种的曲牌和声腔,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拥有300余支曲牌,200余个剧目的弦索古老声腔剧种,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
花鼓也叫花鼓灯。俗称打花鼓。因演唱时伴以腰鼓击节而得名。又因早期演唱曲目《郭丁香》而称花鼓丁香。有戏曲、说唱和歌舞三种形式,流行河南全省。受各地语言、音调的影响,形成了豫东花鼓、豫南花鼓、豫西花鼓、豫北花鼓等不同支派。
台前县化装坠子是戏曲剧种。即化装演唱的河南坠子,由说唱形式发展而成。本世纪四十年代初期,演唱河南坠子的演员们,将他们经常演唱的节目略加改动,化装登台演出,很受群众欢迎,于是便陆续组成职业剧团,并向河南梆子等兄弟剧种学习表演程式,丰富原有唱腔。
二夹弦是河南省稀有剧种之一,二夹弦亦称“两夹弦”,由花鼓秧歌发展和演变。二夹弦音乐唱腔属板腔和曲牌结合的综合体,跌荡起伏,绚丽花俏、清新柔和、婉转缠绵。听之如沐细雨和风,主要板式有大、二、三棋逢对板和北词、赞子、山坡羊、娃娃栽板、哭迷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