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鼓书,又称“说书”、“打鼓书”,是岳西县民间流传广泛、历史悠久的说唱艺术形式,清代店前、白帽地区即有流传。
望江打鼓书是望江县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是一种以说唱结合的表演艺术,通常由一人或多人表演,表演者边敲鼓边说唱,通过鼓点的变化和语言的韵律来讲述故事或传达情感。
枞阳大鼓书是一种民间曲艺形式,在枞阳县流传很广,俗称“大鼓书”。明清时期鼓书、莲花落、胡琴书、评书等各种形式的曲艺相继传入,而最流行的还是鼓书,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群众喜爱。
岳西锣鼓曲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分为民间打击乐和吹打乐,代表性民间器乐《十番锣鼓》,含《闹元宵》、《踩莲船》、《倒脱靴》、《七点头》、《双凤朝阳》等单曲,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品种。
怀宁鼓书是安徽省怀宁县的一种传统说唱艺术形式,起源于宋元时期的“怀书”艺术,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怀宁鼓书最初是用韵散两种文体交织进行表演,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以鼓为主要伴奏乐器,结合说、唱、念、做等多种表演手法的艺术形式。
潜山鼓书,又称“说书”、“打鼓书”,清同治年间,潜山已有大鼓流传,时间达百年以上。潜山鼓书是一种由单人表演,击扁鼓、打牙板,有唱有说的曲艺形式,属于曲艺类的说书项目。
弹腔,是潜山古老剧种之一。潜山弹腔,即老徽调。在明朝就已流传于民间,流布地区以潜山为发祥地,周围辐射至安庆六邑。弹腔一直以皖江地域为核心流传地,因此成长历程深得皖江文化之浸润。
潜山琴书是民间流传已久的一种曲艺,起源于唐朝贞观年间,当时有一个道士叫王蝉,以击鼓说唱的方式向弟子们传授道教,由于中年双眼失明,不能击鼓,后来改用二胡伴奏,于是大鼓书和琴书慢慢相传下来,逐步演变的民间艺人行走江湖养家糊口的手艺。
程岭大鼓书,俗称“说书”,因主要伴奏乐器为打鼓而得名。源于明末清初的宿松县, 300多年来,通过融合黄梅小调、文南词等唱腔,以及当地方言,形成了多种板式、独具宿松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
枞阳胡琴书主要流传于枞阳沿江圩区,由瞎子算命演变而来,以二胡伴奏,用通俗易懂的枞阳俚语说唱。曲调用民族 “徵” 调式,唱词多以二二三句型,夹白夹唱非常自由,叙事抒情方便,题材多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和历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