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鞭是嘉峪关市一种民间社火形式,由于表演者都手持一种名叫“霸王鞭”的道具,故名“霸王鞭”。这种特别的霸王鞭社火表演被列为嘉峪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嘉峪关市文殊镇67岁的赵帅珍老人成为《嘉峪关文殊霸王鞭》的代表性传承人。
定城砖是指放置在嘉峪关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的一块砖。嘉峪关,作为“天下第一雄关”,其建造过程充满了传奇色彩,而定城砖则是这一传奇中的点睛之笔。
在嘉峪关庙会中,以五月十三日的关帝庙庙会最为隆重、热闹。在关城戏台上唱大戏,少则3天,多则10天,有一年连续唱了一个月。
大漠风雨雕石艺画(简称石艺画),是以中国西北地区天然风雨砺石为原料,运用传统镶嵌粘贴工艺手工制作的工艺美术画。该画传承了中国古代“石材拼图”的手工技艺,设计精湛、选料精致、制作精巧、造型独特,富有中华民族特色和西部地域特色。
嘉峪关芨芨草编扎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民间技艺,其原料为生长在嘉峪关地区的一种天然植物——芨芨草。
宝卷是明清以来流行于民间的讲唱艺术——宣卷(又叫念卷)的底本,是从佛教俗讲发展来的。嘉峪宝卷内容多为抑恶扬善,既能兴教化、劝操守,又能营造热闹气氛,给人以情感愉悦或心灵感悟。农村群众普遍把它当成立言、立德、立品的标准,视为“家藏一宝卷,百事无禁忌”。
嘉峪关,地处河西走廊,系万里长城之起点,丝绸之路之关隘。九眼泉、定城砖、火烧滩、晾经台、手印石、击石燕鸣等是在嘉峪关民间以口头、文稿等形式流传宽广、影响较大的传说故事。
小调又称“小曲”、“俚曲”、“时调”等,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当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
嘉峪关地蹦子又叫“老社火”、“跑打场”。是流行在嘉峪关民间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它有说有唱,载歌载舞。
嘉峪石砚,又称嘉峪砚。产于甘肃省嘉峪关市的嘉峪山,嘉峪山又名黑山。山后有峡,两面岩石壁立,长达百里,叫黑山,嘉峪石砚就取材于这里。嘉峪石砚,充分利用天然形成的石块,经过巧妙的构思,精雕细刻而成。它古朴典雅,精美无比,很耐观赏。
白银甜醅是甘肃白银地区的一种地道甜品小吃。甜醅子制作完成后,色泽金黄,香气扑鼻,带有浓郁的酒香。
白银浆水面是白银地区的一道传统美食,以其独特的酸、辣、清香口感而深受当地人喜爱。面条筋道爽滑,与浆水的酸辣味道相得益彰,让人回味无穷。
水川长面是白银一带居民最喜食的面食之一,它以喷香可口、味道鲜美著称,流传于白银区黄河两岸。水川长面用料讲究、工艺独特、做工精细,制品形状长如丝,细而均匀,煮熟后不易断裂,加之配入独特的调料,品而食味鲜美,食而百吃不厌,故受到大人小孩的喜爱。
白银大肉面是甘肃省白银市的一道特色美食,白银的大肉面可以说是这个城市最有特色的风味食品。白银大肉面的特色在于其汤汁鲜美浓郁、面条绵软爽滑、猪肉臊子肉质鲜美以及丰富的辅料搭配。
白银曲子戏,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传统戏剧,甘肃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白银曲子戏发祥于白银市白银区水川镇大川渡,盛行于黄河两岸及周边地区。
明朝洪武年间发祥于黄河上游的白银区水川镇桦皮川村的太平鼓,属于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方地区称正月初五为“五穷”,又名“五穷鼓”。
黄河战鼓是甘肃省的民间舞蹈,有500多年以上的历史。在白银区四龙镇李台村及靖远县平堡乡各村流传较为广泛。
平川全驴宴是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的一种特色餐饮。平川全驴宴巧妙利用驴的不同部位搭配各类食材,制作出多种美味菜肴。这些菜肴包括驴蹄筋、驴皮、驴肉、驴肠、驴肚、驴心、驴肝、驴鞭等,每个部位都有其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平川马蹄子,作为平川区的一种特色小吃,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而广受喜爱。马蹄子因其外观形状而得名,是一种选用精面粉做成的花卷类蒸馍食品。
平川荞麦煎饼是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的一种传统特色小吃,平川荞面煎饼以其软和筋道的口感著称,常搭配葱香、醋与辣子等调料食用,味道独特且令人回味无穷。
小黄湾石板烧锅盔是平川当地的一道特色面点,采用红砂岩石做烧板,麦草做燃料,农家面粉烧制而成,外焦里嫩,麦香浓郁,让您感受到小时候的味道。
麻腐包子是平川地区的风味小吃。麻腐包子以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而著称。包子皮柔软有弹性,馅料鲜美可口,麻腐的细腻与馅料的丰富相得益彰。同时,麻腐包子还富含膳食纤维和多种营养素,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和帮助消化。
平川人对臊子面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它是当地人民逢年过节,结婚嫁娶,孩子满月,盖房上梁等喜庆事上招待贵客的面食。
羊羔肉是甘肃特产,平川为重要产地之一,其独特的滩羊品种与生长环境,平川人独创的烹饪调制方法,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地方风味美食。肉质脆嫩,味道鲜美,富含多种营养成分,经常食用可以达到滋补身心、强健体魄的奇特功效,令人百吃不厌,平川羊羔肉美食因此名扬天下。
在平川地区,搅团也深受当地人的喜爱,成为了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美食。吃搅团面是有讲究的,取粘紧团圆吉祥之意,荞面搅团为佳。
糁饭是将米和面混在一起做成的面食,是平川人的传统家常饭。糁饭自古以来就是当地的主要食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酸烂肉或称酸菜粉条炒肉,是近些年兴盛起来的肉菜类美食。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扬州人喜欢炒饭,四川人嗜好麻辣,西北人爱吃面食,东北人钟情饺子,作为塞上小镇的平川人却喜爱吃酸菜粉条炒肉。
酿皮子,(当地人读rang pi zi) 是西北独特的风味小吃之一,这种小吃味美爽口。酿皮子一年四季都有出售,其特点是色泽橙黄而透明,吃起来柔软又有韧劲,风味特佳。
平川藜麦是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的一种特色农产品,以其优质的品质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而闻名。藜麦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果糖、低葡萄糖的食物,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B族、镁、锰等。
平川区枸杞是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的重要农产品之一,该品种果色鲜艳、个大、肉厚、质优,具有显著的市场竞争优势。平川枸杞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B族、铁、锌、钙等多种营养成分。
平川酒枣是平川区的一种特色食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制作工艺。在平川的大部分农村,农户都有种植枣树、腌制酒枣的悠久历史。他们腌出的酒枣,色泽光亮、香甜可口。
平川酥甜枣,也被称为“银枣2号”,是平川区水泉镇培育的唯一酥枣品种。果大皮薄、肉质细脆、口味酸甜、整齐度高,汁液多、口感佳、品质优。
平川区枣芽茶是当地的一种特色茶饮,具有独特的品质和丰富的功效。每到立夏是红枣萌芽的时节,芽期只有7天左右的时间,此时的芽鲜娇嫩,凝天地之精华,营养价值丰富。当地一直有“一芽顶百岁”的说法,枣芽的价值比叶、仁和果还要高,但最难采摘的也是芽。
平川陶瓷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而闻名于世。在造型上,平川陶瓷千姿百态,既有盘、碗、罐、瓶、坛、盆等传统器形,又有动物、玩具、饰件等创新造型。平川陶瓷烧制技艺已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靖远县文冠果栽植历史悠久,据考证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朝崇祯年间就已零星栽植,所产文冠果含油量高,油品品质尚佳,色泽清亮金黄,味道甘美,香气浓郁,营养丰富,是木本植物油中的佳品,自古有“南茶油,北文冠”之美称。
靖远籽瓜是一个颇具地方特色的瓜种,是靖远的一大特产。靖远籽瓜,是西瓜种里的一个变种,瓜形与西瓜相似,但比西瓜小,单瓜平均重量2~3公斤,表面光滑,色浅绿,套有深绿色条纹。瓜肉色黄白,较甜,含籽量多,籽大。
大枣又名红枣、干枣、枣子。红枣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胡萝卜素、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P以及钙、磷、铁和环磷酸腺苷等营养成分。
冬果梨,当地俗称大果子,属白梨种,原产黄河流域,是靖远县果类产品中的名优品牌。冬果梨果肉呈水白色,细脆多汁,味道甜酸适度可口,宜于储藏。
香水梨又名软儿梨、消梨,属波斯梨科果实,栽植历史悠久。香水梨入秋成色,清黄鲜亮,果味微酸,熟后摘下冻藏,肉质变成褐色,解冻后汁液较多,营养丰富,食如甘蜜,有清肺醒酒之功效。
靖远枸杞是靖远名优果类产品之一,栽培历史悠久,据清代康熙四十八年《靖远卫志》记载:“枸杞拱把成树,五月结实,红干可食”。自古就有“一亩园十亩田”之说,靖远县靖安、东升等一些乡村田间地头和山坡上现在还生长着大量野生枸杞。
哈思梨属稀有珍品。因产于靖远哈思山而得名,形如鸡蛋,质细味甜,香味浓郁,历史上曾是靖远县进贡品之一。
天元浆水面是靖远的又一特色民间小吃。还可以败火解暑,消炎降压,增进食欲。天元浆水面清淡雅香,败热解暑,色泽通透、味道酸爽。加上香菜、葱花、过油花椒粒、油炸大蒜片、生姜片等,吃来特别酸香爽口,是名副其实的靖远特色小吃。
一窝丝,又叫金丝饼、盘香饼,是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的地方传统面点,具有色淡黄、味甘甜、质酥脆的特点。
靖远河漏面,又称饸饹面,是靖远地区的一种特色面食。以其筋道爽滑、口感独特的特点而著称。同时,其搭配的臊子(浇头)也多种多样,如羊肉、猪肉等,为面条增添了丰富的味道和层次感。
靖远油茶作为一种地方特色美食,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靖远人早餐的佳品之一,其做法繁琐,营养价值很高。
靖远糁饭:将米和面混在一起做成的食品。是靖远人发明创造的传统家常饭。
靖远莜麦炒面历史悠久,可追朔到新石器时代。莜麦炒面是用莜麦、麻子、糖萝卜粉做成的用于日常生活食用的食品。香甜,抗霉,防虫,便于携带。是农家、商旅用于抗饥饿的最佳食品。
靖远卤肉是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的一道地方特色美食,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味深受当地人和游客的喜爱。靖远卤肉以其色泽红亮、香气扑鼻、肉质鲜嫩、味道醇厚而著称。
东湾驴肉,精选高寒山区,用天然无污染的有机饲料,精心喂养多年的毛驴驴肉,配以数十种天然调味香料,延承百年古老工艺。卤熟后的东湾驴肉,表面为粽红色,肉质纹丝紧密,干而不硬,润而不软,红润鲜亮,味道鲜美,咸淡适口,细细咀嚼,余味回长。
靖远油酥馍以优质小麦面粉为主料,掺和清油(植物油)、香油、葱花、食盐等佐料,于铁鏊烙制加火烧而成。相传始于明代,距今已四百余年。靖远油酥馍,外部焦酥,内部松软,酥香可口,别具风味。
靖远羊羔肉作为一道名菜流行于甘肃、青海等地,制作过程辅以10多种中药材为佐料,加入特质的黄色粗粉条,失水率低,系水力强,熟肉率高,汁液丰富,通过爆炒、红烧、黄焖、干炸、烧烤、清炖、清蒸等工艺进行加工,味道美妙,营养丰富。
靖远县的旱船舞,也称跑旱船或玩旱船,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汉族民间舞蹈,靖远的旱船分为单人旱船和双人旱船,表演时以双人旱船为主。
孙氏鞭杆较棍棒来说,更为灵巧灵活,携带方便,老少皆宜,既能做平时行走的拐杖,又能做表演武术套路的器械,其技法既能采纳棍棒的劈、扫、架、挑,又能吸收枪的戳、扎、崩、搅,所以鞭杆的武术技法有它独特的综合性和多功能的特点。
靖远大芦“纸马滚灯”,也叫“灯曲子”,源于明朝。为了活跃农民的娱乐,宋云山就以赵匡胤送京娘的故事为题材,自编自导了以男耕女织、历史人物故事、农耕文化的秧歌曲艺。
李氏天齐棍继承了天齐棍的精髓,讲究勇猛速快,刚柔并济。在练习过程中,注重大劈大挂、抡扫挑砸等动作的运用,同时强调身棍合一、棍随身转、眼随棍走的境界。
靖远跳鼓,俗称“跳鼓子”或“条鼓子”“英雄鼓”,距今已有近200多年的历史。在盛大的集会上,但凡跳鼓一亮相,那宏大的阵势和震耳欲聋的鼓声便会立刻吸引大量的观众,久而久之,习练者增多,“跳鼓”正式落户靖远。
树皮笔画扎根于民间乡土,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李氏后辈继承和发扬树皮笔的妙用,经不断改进,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深受群众喜爱的树皮笔画技艺,流传至今。
靖远小川石雕文化艺术综合价值极高,因为其特殊性,有相当部分为群雕。而且被雕刻或设计者赋予了灵魂。它反映了社会生活,表达了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
石刻属于雕塑艺术,运用雕刻的技法在石质材料上创造出具有实在体积的各类艺术品。付家石刻传统工具有锤凿锛鑚等,雕刻技法讲究,所刻碑字要求“饱满方正、横平竖直、点点如桃、撇撇如刀”,“上阴角下阳角、左阴角右阳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