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钟镇花儿会是一个传统的民俗活动,通常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举行,这个活动是为了庆祝农作物的丰收和祈求来年的好运。临近花儿会开始,各地商贩云集,附近的群众纷纷前来赶会,现场热闹非凡。
社火是漳县民间广为流传的文化娱乐活动,在漳县人的心里,春节不耍社火就等于没有过年,盐川社火如同汩汩流淌的盐泉一样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在周边独领风骚,民国初年曾到岷县、宕昌等地演出,时达一年之久。
新开发的漳县足浴盐富含千年井矿盐晶粒,添加多种植物精华,蕴含天然植物酵素,清火去燥,软化角质,使足部皮肤光滑细腻,保湿滋润,同时能有效促进足部血液循环,祛除脚臭脚汗,缓解疲劳,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漳县新寺熟皮技艺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技艺精湛,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社会和谐价值、科学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漳县新寺熟皮技艺,主要包括生皮货与熟皮货。
姜粉鱼,当地人也称之为粉鱼儿,姜粉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光绪年间,当时岷县县城大南门一带就有人开始经营这道美食。至今,在小南门、洪家桥、西郊药材商场、钟楼口一带仍有众多家庭设点出售,成为当地一道不可或缺的传统小吃。
岷县攒盘是岷县传统宴席中的一道重要菜品,尤其是在鸡肘席中,攒盘是鸡肘席的首道菜,不但形式感强,美观好看,色香味俱佳,而且是充分展示厨师厨艺的一道特色菜。
岷县洋芋蒸菜是甘肃省岷县的一道传统美食,蒸制后的洋芋块或条保持了其原有的香甜和软糯,同时与面粉的结合使得整道菜口感更加丰富和饱满。加入调料后,更是增添了鲜香和辣味,让人回味无穷。
岷县牛羊肉尕面片以其面片劲道、汤醇肉香、佐料丰富而著称。面片薄而透明,入口柔滑;牛羊肉臊子鲜嫩多汁,与多种调料完美融合,香气扑鼻;再搭配上香菜、小青菜等配菜,红青相间,色香味俱佳。
岷县葱花油圈儿是岷县地区的一种特色美食,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深受当地人喜爱。酥圈圈烤成出锅时,色泽金黄晶亮,酥软香甜, 香气扑鼻,诱人垂涎。
岷县麦索儿是岷县地区独有的一种时令小吃,其制作和食用方式充满了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
黄酒泡馍是一道小吃。明清时期,《岷州竹枝词》中说:“西川禾老家家酿,闾井鱼肥处处筌”。甘肃岷县的一种地方小吃。
岷县干炒大豆具有香脆可口、营养丰富、久不变质、利于保存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岷县干炒大豆在市场上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和追捧。
岷县牛肉糊糊是岷县的一道具有地方特色的物美价廉、老少皆宜的早点小吃,它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深受当地人喜爱。
岷县牛肉骨头是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的一种特色小吃,以其独特的烹饪方法和美味口感而广受喜爱。岷县牛肉骨头不仅美味可口,而且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牛肉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肉类食品,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
岷县产的草莓罐头精选盛产于海拔高、纬度低、光照充足、无污染的当地高山草原的天然野生草莓,经传统工艺与现代技艺糅合加工而成,色泽艳丽、香甜可口,是开胃醒酒、防暑降温、美容养颜的理想绿色食品,具有清热止咳、利咽生津、健脾和胃、利尿强肝、滋养补血等功效。
岷县党参,作为甘肃省岷县的特产,享有极高的声誉。岷县党参作为中药材,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它主要用于治疗气血两虚、脾胃虚弱、肺气不足等症状。
岷县黄芪具有十分明显的“金盏银盘菊花心”的特征,纹路清晰,韧性十足,富有浓郁的豆香味。具有滋补肺脾、强身健体、调理气血、提高免疫力、缓解疲劳、改善失眠问题等功效。
洮河之中多瑰宝,神奇的洮河绿石,不但可以制砚,而且还制各种器皿。如酒杯、茶壶、小水缸等。
岷县当归,甘肃省岷县特产,岷县素有“千年药乡”和“中国当归之乡”之称,是全国有名的道地中药材主产区,境内盛产当归、黄芪、红芪、党参、丹参等名贵中药材238种。岷县当归又称“岷归”,远销东南亚、港澳台及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岷县根雕是岷县地区一项具有魅力的传统手工艺,它融合了自然美与人工创造的智慧,展现出别具一格的艺术风貌。岷县山大沟深,山中老树桩、树根,千奇百怪,苍老古朴,形态多姿,新颖别致,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按自然原型稍加修雕,或小鸟,或雄鹰、或凤凰等凌空展翅高飞、逼真生动。
岷县蜂蜜,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特产,岷县蜂蜜以中蜂所产蜂蜜为特色,以道地中药材为蜜源,除具备一般蜂蜜的润肺止咳、润肠通便、清热解火外,还有中草药的相关功效,具有酶值高、波美度高、羟甲基糠醛含量低的特点。
岷县黑裘皮羊,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岷县黑裘皮羊全身被毛呈黑色或黑紫色,背腰平直,四肢端正,体质结实,羊皮色泽光亮,羊肉光泽润滑、细嫩多汁。
岷县蕨麻猪,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特产,岷县蕨麻猪又称岷州藏香猪,经烹调加工的肉,细嫩多汁、味道鲜美、口感好,无腥味、膘厚适中、食而不腻。猪肉中鲜味氨基酸(谷氨酸、甘氨酸等)较高,矿物质含量丰富。
岷县洮砚,即洮河绿石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澄泥砚齐名,并称中国四大名砚。洮砚以其石色碧绿,雅丽珍奇,质坚而细,莹润如玉,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等特点享誉海内外,成为文房四宝中的翘楚,馈赠亲友的珍品,古玩库存中的奇葩。
岷县清水乡清水村的铜铝翻砂铸造工艺历史悠久,据村民讲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清水铜铝铸造的产品很多,有大锅、火盆、大钟、香炉等,但最典型的制品要数铜大锅、铝大锅。
岷县民间流行的陶艺制作工艺,历史悠久,陶艺制作工艺以师傅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并不断发展,传承至今。岷县张家坪村的建筑陶艺加工技艺由来已久,现在全村大多数人家都在从事砖瓦的烧制,而一部分人家制作的建筑构件如陶狮子、陶鸽子,则格外引人注目,在岷县城乡的瓦房建筑中,几乎都能看到房脊上摆放着张家坪村烧制的陶狮子、陶鸽子。
岷县历史悠久,是史前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早在原始社会就有先民在洮河两岸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彩陶文化。
岷县羊皮鼓舞只有在每年正月、五月、九月吉时开始祭神活动时跳。岷县羊皮鼓舞不但具有流传完备的唱白本子,而且仪式具有固定的格式,动作都是固定的不能随意改动。
岷县人崇拜水神,俗祀18位湫神,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民俗及民间信仰活动。据考证十八路湫神形成时间为明代早期,很大程度上是藏羌文化的遗存,同时也杂糅了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征。每年农历五月初分布在境内的18位湫神(龙神)全驾出巡,全程巡域。
岷县九宫八卦灯会历史悠久。从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日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九宫八卦灯会,用以祭祀神灵,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意兴隆、万民平安。灯会活动主要由“湫池取雨”“水神踩街”“灯场转灯”“唱戏娱神”四部分组成。
岷县点心,先前的岷县人把它叫做“酥食”,是一种有甜馅的酥饼。岷县点心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岷县点心风味独特,酥软可口,油而不腻,是人们节假日的美食和馈赠亲友的佳品。
岷县传统织麻布技艺主要分布在岷县洮河下游的西江、中寨、维新等乡镇。它代表了岷县地区人民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手工技艺。
在岷县城乡广为流传着一种独特的民俗活动——宣宝卷活动。宝卷源于唐代的“变文”和宋代的“讲经”,是一种广为流传的民间说唱艺术。
岷县当归又称“岷归”,有“中华当归甲天下,岷县当归甲中华”之美称。岷县是中药材资源大县,当归主产地之一。境内分布中药材资源238种,素有“千年药乡”之称,享有“中国当归之乡”之美誉。
青苗会民间祭祀是流行于甘肃岷县锁龙乡部分村社的一项独特而神秘的神灵祭祀活动。
巴当舞,甘肃省岷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巴当舞古称“播鼗武”,源于古羌人的“祭山会”,是流行于甘肃省岷县中寨镇的一种祭山神的传统舞蹈。
二郎山花儿会是甘肃省岷县的地方民俗及民间信仰活动。最早源于岷县的祭神赛会,据考证其形成时间为明代,以五月十七二郎山花儿会的规模最大。 祭祀当天,祭祀群众赛唱“洮岷花儿”,其时赛会参与人数达十余万,场面极其热烈。
木厂红豆腐,特别是“木厂张记”红豆腐,是中国“青、红、白”腐乳三大派系中“红方”腐乳的杰出代表,其制作历史悠久,工艺复杂,口感独特。
临洮麻腐包子是一道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美食佳肴。它以优质麻腐为馅、精面粉为皮制作而成,口感鲜美、营养丰富、老少皆宜。
临洮干甜醅,酒香浓郁,入口香甜,品质绝佳。由于它是烘晒而成的,能长久保存而不坏,还便于携带,是馈赠亲友的佳品,既可干食,还可加少许开水食用。其制作历史悠久,在省内外享有盛誉。
在临洮辛店一带,有一种久享盛名的小吃——石子儿馍馍,也叫石子馍。石子儿馍馍,石花明显,色泽沉黄,酥脆味醇,久放不馊。
临洮搅团是甘肃临洮地区的一道特色美食,具有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美食价值。临洮搅团可理解为“用杂面搅成的浆糊”,它以洋芋(马铃薯)或粗粮为主要原材料,包括玉米粉、扁豆粉、豌豆粉等杂粮面粉,通过独特的制作工艺,形成口感独特、营养丰富的美食。
临洮馓饭,作为临洮地区的特色美食,临洮馓饭的主要原料是乔面(又称荞麦面)或包谷面(玉米面),馓饭是家常便饭中的常客,也是招待客人的佳品。
临洮浆水面是一道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美食,浆水面是用临洮特有的酸菜中的浆水加面条做成的。临洮的酸菜绝对不同于其他地方吃到的'酸菜”,其他酸菜是腌制而成的,而临洮酸菜是发酵而成的,含有丰富的乳酸菌和其他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
临洮瑰花酥糖是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的传统名点,已有100多年的生产历史,以其酥、甜、香、脆的口感而闻名于世。
酿皮是临洮人最喜爱的风味小吃之一,是一种独特的面食,既可作为主食,也可作为零食,清凉可口,开胃解暑。
软儿梨的果实近圆形,平均果重在125克左右,立冬后成熟,其色黄中带绿,青中泛红,果皮较厚,果肉硬,味道酸涩。
洮河鱼以金片鱼、双唇嘴鱼最出名,其膘肥肉嫩,少刺质鲜,含有充足的蛋白质,滋味美妙,鲜香嫩滑。
临洮大丽花,甘肃省临洮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色彩绚丽,有红、黄、白、粉、黑、紫、复色等七大色系。
2022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57万亩,预计产量达到104万吨、总产值达到10.98亿元
临洮热凉面是西北地区的传统面食,尤其在洮河流域的临洮城等地极为流行,也是古城狄道的一种特色名小吃。临洮热凉面吃起来面条柔韧爽口,滑嫩可口,酸咸辣齐具,味中有味。
紫斑牡丹酒是青稞和花蕊制曲、高粱和花瓣窖卧酒醅、鲜花蒸酿萃取原浆的工艺较为复杂的花酿酒。主要分布在临洮县洮阳、玉井、衙下、新添等集镇。原料为小麦、高粱、青稞、花瓣、花蕊。
临洮陶器制作技艺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它以洮河流域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彩陶为样本,展现了原始社会人类在洮河流域的繁衍生息以及当时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
临洮脊兽不仅兼有秦、汉、唐的流风余韵,而且也融会了宋、元、明、清的文化创造,反映和包容了各个历史阶段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丰富内容,对于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临洮皮影戏其演出在明代早期兴起,至清末民初发展到鼎盛时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传播范围。在临洮地区,皮影戏演出明代早期兴起,清末民初发展到鼎盛时期,成为当地民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貂蝉传说》作为民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人们运用方言土语,讲述着自己理想中的貂蝉,主要为表达其爱憎和乡土情结。
临洮水陆画作为一种绘画艺术,是研究中国宗教和美术发展的实物资料。水陆法会在我国曾经特别风行,水陆画在我国也广泛地存在过,对佛教史、民间信仰、民俗文化及美术史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临洮傩舞是甘肃省临洮县的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活动,临洮傩舞源于羌人的原始狩猎活动中的“面具狩猎法”,凝聚了先人无穷的智慧与勇气。
临洮花儿,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流传于甘肃省临洮县的“花儿”民间音乐艺术形式。“花儿”系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等西北地区的一种民间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