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园祥音法鼓出现于清代道光年间,它原在寺院娘娘出巡时以随驾法鼓会的形式表演,主要流行于天津市北辰区内。刘园祥音法鼓气势磅礴、壮观,最具浓郁的民族民间文化特色,是当地宝贵的民间文化遗存。
穆氏花毽起源于清朝光绪三年(公元1878年),由穆氏家族长辈穆成亮(1858年—1928年)自西青区杨柳青石家大院学得技艺。经过140余年的发展,穆氏花毽传续至今已有五代传人,形成了“隔网对抗”计数、舞蹈与踢毽结合等独特的表演技巧和技术风格。
“虫八(ba)蜡(cha)庙小车会”现于清光绪年间,有100多年历史,每逢春节、元宵节均为本地区村民演出,至今仍保留原貌。此会在天津诸多的小车会中从服装道具、人物表情、音乐伴奏等情节中,最能体现出传统特色,从细腻的表情动作,微妙地刻画了剧中人的不同风格,代表了民族民间文化韵律,是一部较为完整的舞蹈史诗。
上善道乐是一门古老的道教音乐艺术,它于清同治年间,由静海县独流镇,(独流北会华主持传授)传授到现天津市北辰区青光镇韩家墅村,因此成立韩家墅上善会以专项演奏上善道乐,距今已有140余年历史了,当时的上善道乐就是用于为民祈福、增寿、祈雨求丰,超度亡灵。
北仓随驾狮子起源于清乾隆年间,是一道拥有两百多年历史的传统花会,今已传至第十代。因娘娘庙门前摆有两座大石狮子,有人建议此会由“大鼓会”改名为“随驾狮子老会”,意指为出巡的娘娘保驾护驾。此后,“随驾狮子”便沿用下来。
王秦庄同议高跷会建于民国元年,即公元1912年。同议高跷会,老一辈会员们以武跷为主,演艺高超,复古花样喜人,颇受民众赞赏。
宜兴埠永长高跷会建于清朝道光年间,由于当时宜兴埠民间花会较多,又多以“永”字打头起名,故称永长高跷会,寓意着永远长久之意。此会至今已有160多年,可谓历史悠久,参加清末、民初及解放后历届民间盛会。
“同乐”高跷起源于嘉庆21年(1816),经海下(现津南区咸水沽镇)海乐高跷传教上蒲口村,“同乐”高跷会创办于道光十四年(1834),距今已有175年历史,“同乐”高跷兼文跷、武跷之精华,充分体现了民间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在人员方面表现为渔、樵、耕、读广泛参与。
北辰区宜兴埠镇群众演唱的天津时调“大数子”,源自清末民初,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曲艺形式。其历史久远,普及面广,家喻户晓。
天津市北辰区天穆镇霍家嘴村平音法鼓始于清咸丰年间(公元1856年),距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原为庙中“娘娘出巡”随驾进香礼仪的半副銮驾。
宜兴埠诚音法鼓始建于清代乾隆末年(公元1790年),正值社会昌盛国泰民安时代,此时法鼓已从单独的酬神祭仪中分离出来,逐渐向民间群众娱乐活动过渡,并走向兴盛。
穆氏传统戏法是以由戏法大师穆文庆在20世纪20年代末创建的,它继承了民间戏法的特色,利用“声、光、电、化、物”等原理进行表演,在我国大江南北独占一孤,穆氏传统戏法表演分为文戏法和武戏法。
刘安庄同心高跷组建于清末成立于民国初年(公元1912年),表演内容以“渔、樵、耕、渎”为题材,表现了农耕社会的渔夫、樵夫、农夫、书生四种职业,在逢年过节逛庙会、庆丰收时的欢乐场景。
李嘴同和高跷由王福星于大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903年)创立,距今已有110余年历史,已传承九代至今,李嘴同和高跷在漕运文化影响下,吸饮着北运河水的丰富营养,散发出北运河畔的泥土芳香。
北仓少练老会系天津市北辰区北仓镇北仓村民间群众习武组织,创立于明末清初,距今约三百余年,历经七代传承至今。少练老会以青少年习武锻炼为主,平日练功,年节出会,老年人主要是组织管理,传授武艺,故称少练老会。
八极拳,早年间也有人称做“巴子拳”。八极门始祖吴钟,字弘升,清雍正年间著名八极拳大师,其行侠仗义,广交艺友,并综合前人成果,经过多年苦修,集各家门派之长,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开立门户,独树一帜,自成统一,称为八极拳门。
宜兴埠永新二十四式通背拳形成于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距今已有158年历史。廿四式通背拳是中国拳术之一,也称通臂拳。基本内容以其高、难、惊、险的套路,进行单打、双人对练、一对多练习,讲究手法、步法、腿法。
赵堡太极拳是我国六大门派太极拳之一,她发祥于河南省温县赵堡镇,素以乾坤正气和搏击风采威震武林,是武林中的珍稀拳种,曾受雍正帝“乾坤正气”御笔褒扬。
王秦庄村已有近300年的习武历史,清康熙末年(公元1720年),村内就曾有刘姓和景姓两家组成的保镖为主的习武会馆,习武人员达30余人,曾经威震一方。村民们也在劳动之余,习武健身,切磋武术技艺,王秦庄村成为北运河畔一个名副其实的武术之乡。
经河北省深州李老能先生(1795—1881)在前人拳术的基础上创立的形意拳,以其刚柔相济,技击凶悍而威震武林,自出世以来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形意拳有着丰富的技击理论和技术、战术内容,强调敢打必胜、勇往直前的战斗意识。
闫街村人民习武练功有着悠久历史,自大清康熙年间为鼎盛时期,至今已有300余年的习武历史,少林功夫拳集各类拳种的精华,体现在迅速利落、软、硬、轻、闪展腾挪等方面,少林功夫拳至今已传承到第八代。
两翼猿拳由张少祥先生所创,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此拳种将“通背”与“劈挂”的精髓融会贯通,在身法、步法方面独树一帜,并有一套独具特色的训练方法。
田氏船模制作技艺,由田继勇于大清同治5年(公元1867年)创立,已有140余年历史,已传承五代至今。
查拳是由回族查密尔(尚义)于清康熙二年(1662年)左右建立,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是在回族人民中流传较广的中国传统拳术的五大流派之一。
芦新河少林长拳已有百年历史,芦新河少林长拳属于少林长拳类中合性拳种。表演过程变化难测,攻击点位不定,快如闪电。手眼结合,腰腿结合,心气结合,三合一体。
“王氏泥塑”由王德才创立,现已传承至第5代。“王氏泥塑”开始蜚声津门,表现题材日益广泛,群雕形式日益丰富。从此“王氏泥塑”在天津独树一帜,逐渐形成自己的品牌和艺术流派。
何记箍筲制作技艺,创始于清朝光绪初年,现今的何记箍筲制作技艺,凝聚了何氏家族四代人的心血。不但传承了传统的技术和造型,还根据木料的涨缩性能和受力性能,与制作技艺相结合,摸索出一套独特的设计与制作手法。
尚记真丝绣绒是一种将蚕丝从单丝制作成为光亮顺滑鲜艳的蚕丝线的加工技艺。成品蚕丝线丝滑柔顺,色泽鲜艳光亮,让人赏心悦目,富于奢华高贵之感。
七里海香蟹,又叫七里海河蟹,因生长在七里海水域而得名,七里海是中国濒海典型的古泻湖湿地,水质洁净,富含微量元素,确保七里海香蟹品质优良。七里海香蟹体形匀称,近方形,蟹体厚重,甲壳坚硬,有光泽;背部青灰色,腹部乳白色;蟹黄酱紫色,脂膏乳白色,蟹肉洁白细嫩,味道鲜美。
津沽宁河大米,源自天津市宁河区七里海周边地区,大米外观晶莹剔透、香气四溢,蒸煮后清爽Q弹,浓香回甜,品质上乘,口感细腻,营养丰富。
馫天河猪肉,突出“三自三无”,即自己繁殖饲养、自己配料、自己屠宰加工上市,无公害、无抗生素、无注水,更有品种优势,具有瘦肉率高、肌间脂肪高、口感好等特点。
岳龙红薯是宁河区岳龙镇的特产,岳龙甘薯富含膳食纤维、胡萝卜素等营养成分,对身体有诸多益处。在这个注重健康的时代,为亲朋好友送上一份既美味又健康的礼物。
芦台春酒原名“德和老酒”产于芦台镇,其前身是清朝初年的“德和酒店”,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肉焖米饭俗称大米肉干饭,对于宁河人来说,几乎家家会做。其主要原料为稻米、肉、蘑菇。宁河所产稻米籽粒饱满、粒度均匀、晶莹洁白、如玉似冰,做饭蒸熟后米粒完整、光泽明亮、黏软不糊、凉后不硬、回锅如初、清香适口,特别是闷蒸米饭更为好吃。人们在多年的实践中创造出肉焖米饭特色美食,到宁河来都愿品尝这一美食,故而愈加使之名声在外。
岳龙肘子为清朝初年岳龙镇孙氏所创,历经300多年从未间断生产制作,至今已成为享誉京、津、唐的地方美食。从营养价值上讲,猪肉内富含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蛋白质比例接近于人体的蛋白质,容易消化吸收。
宁河七里海河蟹面因其蟹味浓厚,汤汁鲜美,面条爽滑,稀稠适度,鲜香润喉,汤面共饮,生津暖胃,口感筋韧、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几百年来,一直是宁河人招待亲朋好友的风味食品,特别是每年中秋节前后,正是七里海河蟹最肥的季节,垂钓河蟹,品尝河蟹面,已成为京津冀等地游客休闲的新方式。
丰乐斋马二烧鸡传统制作技艺源于明朝,丰台马氏烧鸡从明初传至当今,历经六百多年从未停业。马二烧鸡的特点是形色完美、香味绝佳、肉嫩骨酥,醇香爽口、回味无穷﹑醇厚优雅、滋补养颜,可谓形、色、香、味、补五德俱全。
姜家味熏肉制作工艺始于明朝末年,历经清代、民国,技艺日臻成熟。经过三百多年的传承,姜家味老二位熏肉形成了独特的制作工艺。姜家熏肉具有“色、香、味、形、补、养”六味一体的特色熟食,它肥而不腻,香味扑鼻,色泽红润。
宁河有句俗谚:“生吃螃蟹活吃虾,跳到河里淹不煞”,这说出了宁河捕捞者的生活习性,也道出了自古以来虾蟹是可以活吃的。宁河醉蟹正是在此饮食基础上应运而生的。据说宁河醉蟹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是由宁河区俵口村于氏家族的一名师爷发明并传承至今的地方风味名菜。
“杨七郎墓的传说”流传于天津市宁河县潘庄镇一带。潘庄镇古为驿站,是交通重镇。据记载: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御驾亲征高丽。有十余户人家在该庄落户,由官府监视熬盐,为“盐丁灶户”,名称“监官庄”。
东丰台木版年画创始至今历经数百年,因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技法,而形成了有别于其它年画的风格,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是我国民间艺苑中一朵奇葩。
板桥镇盆罐村隶属宁河县辖区,历史悠久,民间文化积淀深厚,是我国著名的手工制陶生产地之一。
傅氏形意拳由近代武坛巨擘形意大师傅长荣所创。傅长荣,字剑秋,号侠农,1880年出生于天津市宁河县芦台镇曹庄村。
烙画是用一种特殊的铁笔经加热后在木板、纸、布绢等承载物上烙制的绘画作品,烙画古称“火针刺绣”,近名火笔画”、“烫画”等,是古中国一种极其珍贵稀有画种。
手工锻造刀剑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芦台传统铸剑技艺制造的传统锻造刀剑刚柔并济,锻造纹里绚丽多彩,研磨精细做工精良。
芦台罗汉音乐会是流传天津宁河区独有的一家传统音乐会社。清末民初时期,宝塔寺乐僧与民间乐手经常在寺内交流切磋佛教音乐,后由乐僧将佛教音乐传播到民间。
飞镲《海潮》缘起寺庙,具有严谨庄重,苍劲古朴的艺术特点。大镲彩绸,蓝衣剑袖,腰束红色板带,镲舞相随,不事雕琢,自然天成,形成了浓厚的乡土风格和文化气息。
丰台福德源木雕作坊,创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年),作品多源自神像木雕,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雕刻形式为圆雕。
丰台义兴德剪刻纸是丰台镇传统的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经漫长岁月流传至今。明末清初,丰台手工业发达,染梅红纸是自己独有的特色,家家雕刻纸,户户绘丹青。世代相传,剪刻纸是众多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产品销径内蒙和东三省等,全国闻名。
芦台葫芦雕刻源自清光绪年间兰州针刻葫芦,在继承元成葫艺线雕的基础上,从中国水墨画法、书法及篆刻等传统艺术中吸取了丰富的灵感,并融汇到葫芦雕刻中,其作品构图精妙,神态各异,古朴典雅,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
崔庄冬枣它也是滨海新区太平镇崔庄村的特产,是枣中佳品。皮薄核小肉厚,肉质酥脆甘甜,成为皇上贡品,因此也称贡枣。崔庄古冬枣园位于滨海新区太平镇崔庄村,整体保护面积达3000亩,其中,核心区面积占238亩,拥有600年以上冬枣树168棵、400年以上冬枣树3232棵。
茶淀玫瑰香葡萄,天津市滨海新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茶淀玫瑰香葡萄,具有色泽美观、果型整齐、珠粒均匀、口感甜美、香气浓郁等特点,既是鲜食佳品,又是酿制干白葡萄酒的上佳原料。
北塘海鲜已有几百年历史,经历了从船做到家烹,从家烹到宾宴,直至形成品牌,逐步完善。“北塘海鲜”究其鲜,主要是产的鲜、做的鲜。北塘海域属于泥质浅滩,水质肥沃,其海产、河产品洁净无沙,肉质肥厚,食来甜嫩清爽,味道鲜美。
杨家泊对虾,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于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杨家泊。中国对虾一般在30克-50克,规格越大越稀少;用此虾做的油焖大虾乃经典名吃之最,壳薄虾肉香酥绵软,回味绵延。
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是一道传统名点。天津市的百年老字号麻花店,与天津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并称的"天津三绝"。每个桂发祥麻花中心夹有一棵由芝麻、桃仁、瓜籽仁、青梅、桂花、青红丝及香精水等小料配制的什锦馅酥条。
狗不理包子是中国天津的一道闻名中外的传统小吃,该小吃以一道由面粉、猪肉等材料制作而成的小吃,其始创于公元1858年(清朝咸丰年间),至今有100多年历史,该小吃为“天津三绝”之首,是中华老字号之一。刚出笼的包子,鲜而不腻,清香适口。
岗子面茶是天津的一道特色传统小吃,以糜子面、麻仁、麻酱、香油炒制而成,加白糖,沸水冲食。色正味香,小料齐全,不粘碗,不糊嘴。
贴饽饽熬小鱼是天津一道传统特色风味的地方美食,也驰名中国各地。饽饽用玉米面再掺上点用黄豆磨细的面和好,放到铛上贴好,金黄色的嘎儿均匀吃起来香脆。
熟梨糕又叫甑儿糕,是用大米磨成粉渣,蒸熟后作为主料。制作时将米面置于木甑中,放在蒸锅上蒸一分钟,然后在其上涂抹各种小料即可。最初只有豆馅、白糖、红果三种馅料,逐渐发展到囊括橘子、苹果、菠萝、草莓、巧克力、黑芝麻、香芋等多个品种的小料,形成一种地道的天津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