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山芋粉是安徽省桐城市的一种特色农产品,由当地盛产的山芋(红薯)加工而成。山芋粉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制作传统,常作为炒菜时的调料,也可以作为主料与其它菜肴搭配。
米坯子,又称冻米,冻米坯子,一种用糯米蒸煮加工出的米,为桐城及周边地区所特有。米坯子炒成炒米,香脆爽口,味美纯正,吃法多样,又能久贮,故受百姓青睐,不仅长留着自家吃,还往往把它当作礼品赠送给外地的亲朋好友。
桐城野茶油是指产自安徽省桐城市的野生茶油,它是从野生油茶树的种子中提取的油,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桐城野茶油以其纯天然、无污染的特点而闻名,不含芥酸、胆固醇、黄曲霉素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麦鱼,产于桐城沿湖一带水域之中, 形体及大小皆如麦粒,又于每年麦熟季节捕捞,故称麦鱼。麦鱼产量极小,且捕捞季节短暂,故物以稀为贵。可晒干储存,与鸡蛋或豆腐混合烹调,其味极佳。
桐城蘘荷是指产自中国安徽省桐城市的蘘荷品种。蘘荷是一种药食兼用的植物,属于姜科姜属,其根、茎、花、叶均可用于药用,具有活血调经、祛痰止咳、解毒消肿、消积健胃、温中理气等功效。蘘荷在自然界中生命力极强,基本上无病虫害,无需使用农药。
秋石丹,是桐城传统的地方药物名产,桐城生产秋石有千余年的历史。因其不仅具有滋阴降火等药物功能,而且对患水肿、肾炎、心脏病及产妇忌用食盐者,用此品代替使用,很好地解决了身体所需,无任何副作用,故深受广大百姓乃至海外侨胞的欢迎。
大关孟河茶干是一种源自安徽省桐城市大关镇的传统食品,由方氏祖辈方子贤于民国时期创立,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原料选用优质黄豆为主要原料,工艺沿用古法,手工研磨,手工沥浆,二道熟制,传统压榨精制而成。口感质地紧实,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桐城老酒米香型白酒又叫桐城米酒、老粮食酒,是以大米为酿酒主要原料,特点是米香清雅,入口柔绵,落口爽冽,回味怡畅,口感香甜醇厚,具有“清、甜、爽、净”的特点。
桐城市鲟鱼镇是长江岸边一颗璀璨的明珠,渔业资源丰富,鱼饺,就是鲟鱼镇最具特色的一道美食。鱼饺制作工艺复杂,对食材和厨艺要求都很高,必须选择上等的黑鱼。鱼饺形美味鲜,是桐城市特色饮食名片之一,展现浓浓水乡风情,深受大众喜爱。
西乡花椒鸡是桐城市青草镇的一道地方名菜,旧时只有家中来了最贵重的客人才上这道菜。花椒鸡味道麻辣咸香,鸡肉嫩,味浓香,带有花椒麻辣,有跌打骨折调理、活血化瘀调理和高血压调理的作用。
方记秘制草本熏蒸肉是源自安徽省桐城的一种传统美食,是桐城“桂林方”家族中六房一道家传菜。其历史悠久,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方记秘制草本熏蒸肉的成品色泽金黄,肉质鲜嫩多汁,余味悠长。
桐城蒿子粑是安徽省桐城市的一种特色传统小吃,其历史悠久,风味独特,深受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喜爱。桐城自古三月三必吃蒿子耙,“蒿烃能粑魂”的传说一直延续至今。
秋月龙舟会是桐城市双港镇颇有影响力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元末明初的瓦屑坝移民。每年端午节前后,秋月龙舟会举行祭拜祈福和龙舟竞技表演。
西瓜嘴龙舟据传为江西鄱阳湖瓦屑坝移民时带至桐城,距今已有五百年历史。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日,龙舟会老龙庙均有香火祭拜,且常年接待来自远近的香客,祈愿风调雨顺,万事顺意。
龙山吴氏龙灯会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据传,现在双港镇“龙山村”以前叫“双龙村”,此地有两条老龙,又称“双龙会”,一条为黄氏老龙,一条为吴氏老龙,遵照祖先传承下来的规矩,每逢喜事或春节前后,老百姓自发组织,扎灯舞龙,那时候舞龙现场双龙齐舞,热闹非凡。
福塘郑氏龙灯会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福塘郑氏龙灯表演套路众多,有黄龙出洞、老龙洗耳等三十一套动作,寄托着当地民众祈求风调雨顺、社会和谐、家庭幸福的美好愿望和生活追求。
月山制陶技艺源于清代同治年间,月山制陶技艺有着一套完整的材料加工及陶器制作工艺流程,产品以民用传统生活用具为主,有水缸、酒缸、泡菜缸、花盆花钵、花缸、油壶、油团、咸菜团、寿缸寿钵等民用器具,外形精美,形象生动。
桐城春秋称为“桐国”,汉名“桐乡”,皆因桐而名,盛产桐油。传统油漆技艺在桐城民间流传悠久而广泛,鼎盛于明清时期。制作时,将压榨的生桐油经过适当的高温处理变为熟桐油,再勾兑适量土漆,便可用来装饰各种木质家具。是传统建筑、器具防腐美化的智慧结晶,在当今古建筑修复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上世纪九十年代这一古老技艺在桐城恢复生产,与铜器相结合,铜胎大漆器应运而生。铜胎大漆器制作繁杂,需经过打底、做纹理、上金粉、刷尾漆、打磨、晾晒、推光、镀金多道程序,成品光亮如镜,绚丽多彩,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是工匠精神的完美体现。
桐城扇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它起源于宋代,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法。桐城扇画不仅是一种实用的工艺品,更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品,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
桐城烙画是集诗、书、画为一体的一个画种,属烙画中的精品,可制作人物仕女、动物、山水、花鸟鱼虫等各种产品,始由禅门的香火烙画演变而成,由九华山的华德大法师传授桐城小关古洞岩寺庙主持张涤尘师傅,后相传至今,已逾百年历史
旵冲麒麟灯据传创于清末,最兴盛于解放前期,舞麒麟是舞狮子的一个独特分支,从浙江、福建等沿海省份流传而来。整个班子有20余人,锣鼓、唢呐、举灯(头灯、挑灯、排灯),所有人员各司其职。“麒麟灯”传承过程中顺应流变规律,如今的“狮子灯”给人们带来无限的乐趣,被人们誉为“麒麟”下凡。
鲟鱼镇是桐城市东南方向的一块飞地,因鲟鱼镇与枞阳县枞阳镇下枞阳社区接壤的一处地方地形酷似鲟鱼嘴而得名。
桐城歌,安徽省桐城市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桐城歌是起源于安徽省桐城市的一种地方歌调,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一种韵文形式。桐城歌由山歌、民谣、小调三大类组成。具体类别可分为传说、风土、时政、劳动、生活、情爱、仪式、事理、趣味、灯歌、儿歌等。
王圩灯会是桐城市双港镇颇有影响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王圩灯会集彩灯扎制和龙灯艺术为一体,寄托着广大民众祈求风调雨顺、家庭美满和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望和生活追求,具有浓郁的民俗性、广泛的群众性和强大的凝聚力。
六尺巷传说,是一种民间文学,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发生在清代康熙年间,桐城境内的民间故事。这是一则发展在清代康熙年间,桐城境内的一桩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
太湖手工挂面的制作过程是一门复杂而精湛的手工艺。从选料、和面、擀面到切割,每一个步骤都凝结了面师傅的匠心独运。面师傅们依然采用古老的制作方法,用心操刀,让每一根面条都承载着传统工艺的精髓。经过手工擀制的挂面,更具有弹牙感和嚼劲,每一口都能感受到面条的细腻。
太湖状元糕是太湖县的一种传统糕点,因在糕点上刻有“状元”二字而得名,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这道糕点口感软糯香甜,老少咸宜,深受大众青睐。
太湖弥陀生条采用优质黄豆、精制菜籽油手工制作而成。弥陀生条油润,吃起来软滑,有大豆香和菜油香。又称为“豆果”、“参条”,是弥陀的特产之一,历史悠久,享誉全国。
弥陀豆粑是太湖一种历史悠久的名产,传说起源于唐贞观年间,与太湖的弥陀寺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据说是当时寺院气势恢宏,僧尼众多,而豆粑则为主食。也用作馈赠给香客礼品。是用籼米加绿豆、黄豆、荞麦、芝麻等原料纯手工操作制成,色泽微黄,滋味鲜美,口感绵软,营美丰富。
太湖县水菊粑是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的一种特色传统食品,主要在清明节期间食用。水菊粑主要由水菊和大米粉制成,是当地人在清明节表达对亲人思念、祈求健康和美好生活愿望的一种方式。
在太湖乡间,人们喜欢线粉丝。“线”,做动词用,就是“做”的意思。线粉丝,也就是做粉丝的意思。这种粉丝的原料是红薯,做出来的粉丝细腻柔润,清爽可口,是纯正的乡村美味。
花亭湖鳙鱼是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的特产,属于无公害食品,同时也是安徽省名牌农产品,并且通过了国家有机食品论证。花亭湖鳙鱼肉质细腻鲜美,肥满度高,是当地优质的拳头水产品。
天华谷尖茶,安徽省太湖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天华谷尖形似稻谷,滋味鲜爽、醇厚,色泽翠绿,汤色碧绿,叶底匀整明亮。理化指标。水浸出物≥38%。
二祖禅茶是一种源自中国禅宗二祖慧可大师的传统茶叶,产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太湖县位于大别山南麓,拥有优越的生态环境,峰峦叠嶂,云缭雾绕,非常适合茶叶的生长。具有外形紧结卷曲,色泽翠绿,白毫显露,香气高长,滋味浓醇鲜爽等品质特点。
太湖黑猪是选用本地老品种土猪——太湖六白山黑猪,是安徽省优良的地方猪种之一。太湖黑猪是采用青草粗粮放高山喂养,饲养全程不使用任何添加剂,生长周期是普通饲料猪的2.5倍以上,低胆固醇、高营养、无激素、无病毒残留、肉质细嫩、气味香醇、风味独特、绿色健康的大自然黑猪。
“山里鹤”苦荞香茶是由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特产的一种健康茶饮,其主要原料为苦荞麦。苦荞香茶以其独特的口感和健康益处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
泊湖白尾银鱼是中国著名的淡水湖泊湖中的一种特产鱼类,它以纯天然、纯野生、无污染、无公害的特点被誉为绿色食品,历史上曾列为户部贡品之一。泊湖白尾银鱼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太湖禅菊是一种产自中国安徽省太湖县的特色农产品,太湖禅菊采摘于高山云雾中海拔600米的花亭湖周边群山,这种菊花汲大别山之精华,取花亭湖之灵气。颜色鲜艳、气味清香、无梗叶、碎瓣,由无菌无尘车间自动分装,恒温保鲜贮藏,保持纯正的原生香韵,为世人高雅品饮。
太湖红光栗是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的特产。太湖红光栗栽培历史悠久,色泽鲜艳,口感极佳。目前全县红光栗栽培面积达25万亩,年产量8000吨,销售市场广泛,深受消费者喜爱。
太湖县花亭湖蜜桔是太湖县花亭湖地区的特色水果之一。花亭湖蜜桔以皮薄、甜畅、汁丰无渣的绝佳品质,被国家农业部评定为“部优产品”,畅销江淮大地。果肉细嫩多汁,味道甜美,香气浓郁。营养价值:富含维生素C、钾、钙等多种微量元素和抗氧化物质。
太湖封缸酒是在民间工艺手工制作糯米甜糟的基础上,应用现代化发酵理论酿造出来的。它选料讲究,制做精细,陈酿时间长。含有丰富的名糖类物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封缸红酒清亮晶莹,入口绵甜,回味芳香,具有助消化、增食欲、补中益气,活血去湿之功效。
太湖县绒毛蟹依靠泊湖丰富的天然饵料养殖,规格大。其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泊湖绒毛蟹是深受群众喜爱的珍贵水产品,受到国内外市场的欢迎,是当地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之一。
太湖粉丝选用优质绿豆、蚕豆、碗豆为原料,采用传统工艺与先进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精制而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粗纤维、钙、磷、铁等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成份。具有口味纯正、爽滑、丝细、透明、韧性适度,文煮不糊、复煮不断等特点。
薄壳青虾属太湖县泊湖野生虾,为纯天然、无污染保健食品,壳薄味美。有丰富的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等矿物质和多种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其蛋白质含量远远高于鱼蟹等,并且具有补肾、壮阳、通乳、托毒等多种药用价值。
太湖县的“碉情”腊鱼丁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腌制食品,它的制作技艺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腊鱼丁”经过挑选的大别山优质淡水鱼、去鳞、祖传秘方卤水漂过、腌制、晾晒、切块、风干、退盐、沥干、蒸熟、过油、祖传秘方调味、腌辣椒搅拌、最后装瓶密封等30道工序,精制而成,咸中带鲜,余味悠然。
汪协泰食品制作技艺起源于清末民初,由第一代汪氏传统糕点制作人汪育才创立。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汪协泰主要生产玉带糕、麻球、米糕、麻饼等糕点。这些糕点以其细腻的口感和绵长的风味而受到消费者的喜爱。汪协泰坚持使用传统制作手法,以保留糕点的原汁原味。
罗汉除柳是一种传统舞蹈,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罗汉除柳俗称赶柳,是一种带有剧情表演的民间舞蹈,相传在清末前就流传于安徽省太湖县大别山区望天乡及湖北英山一带,从业人员大多是农民和农村手工业者。
花梆舞是安徽省太湖县的民俗舞蹈,在当地农村俗称打梆子。花梆舞有舞台表演和广场文艺表演两种形式。舞台表演的男女演员一般为12人,乐队为5人,广场表演的男女演员为80人,乐队为20人。
太湖曲子戏是流传在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的一个古老剧种,具有400多年的历史。它源于明代移民带来的弋阳腔,具有“喧阗”特征。太湖曲子戏在当地被称为唱曲子,上世纪80年代正式定名为太湖曲子戏。
在宿松县,一天门粉丝老母鸡是当地一道传统名菜。一道蕴含着鲜香美味和深厚情感的地方特色美食。
宿松豆粑是安徽省宿松县及周边地区的一种传统食品,也是一种非常可口的营养食品。宿松豆粑的制作通常在每年的秋末冬初进行,这时是新收获的豆类和大米的最佳时期。村民们会将这些原料搭配在一起,制作出美味的豆粑。由于原料中豆类较多,加上制作过程中需要在锅底烫成饼状,因此得名豆粑。
宿松条子又名“条子”、“生条”,是仅限于安徽省宿松县出产的一种长条状油炸类豆制品,是宿松县的特产。条子煮熟后口感柔软,风味独特,且容易保存。
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鱼面口味独特,是皖西南地区的一道传统特色美食。每年到冬腊月的时候,制作鱼面成为当地农家的一大乐事。据悉,宿松鱼面为县级非遗,口味独特,是当地的美食头牌。
宿松香芽是产自中国安徽省宿松县柳坪乡的一种绿茶,以其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制作工艺而闻名。宿松香芽的外形匀齐,色泽翠绿,汤色清澈明亮,香气高长持久,滋味鲜爽回甘,叶底嫩绿明亮,是绿茶中的上品。
马陵打瓜子又称打瓜子:盛产于安徽宿松东乡许岭一带,安徽六安延淠河一带也盛产。瓜瓤分红、黄、白三色,味道甜美,瓜子壳薄仁香。南京建都后马氏亲口将打瓜命名马陵瓜,打瓜籽定为贡品。
宿松特产凉亭雪枣是一种糕点,因形状如枣,浩白如雪,产于宿松县凉亭河而得名,是宿松县历史悠久的传统名产。凉亭雪枣以糯米、白芋浆为原料,先制胚,放进冷油加热,至油沸胚身壮大成形,再打浆上糖即成。
黄湖大闸蟹,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很高,每100克鲜肉含蛋白质14克、脂肪5.9克、碳水化合物7克,另外还富含核黄素、维生素A、钙、钾、铁等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及维生素,有“青壳白板、金爪黄毛、个大体肥、营养丰富”之美誉。
文南词,安徽省宿松县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文南词原名文词腔、文曲戏,是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戏曲形式,素有黄梅戏姐妹腔之称,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生成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该剧种名称是取其主要声腔〔文词〕、〔南词〕的首字组成,早期系湖北黄梅一带渔鼓小调,清末由民间卖艺人传入安徽宿松,后发展为文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