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罗天草橘橙,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天草橘橙又名象山红,是龙岩市新罗区雁石镇的特色农产品之一,其果实个大饱满,果面光滑,呈金黄色,果皮薄,较易剥离且极耐运输;果肉脆嫩化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橙香浓郁,酸甜适度。
适中薏米主要分布在新罗区适中镇,2020年,“适中薏米”经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核准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2年种植 9952亩,3214吨。近年来,通过精准扶贫农产品一条街线上线下的销售宣传,产品知名度不断上升。味道清香,煮后洁白糯软、黏香、细腻、软滑。
新罗百香果是新罗区的特产水果产品,百香果椭圆形或卵圆形,果皮色泽紫红,表皮着色均匀光亮,密布浅色小点;果肉橙黄色或黄色;口感酸甜适中,汁多味浓,香气浓郁。
龙岩山麻鸭,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龙岩山麻鸭是体型较小,早熟,产蛋量高,觅食能力强,善于跑动。鸭肉中的脂肪酸熔点低,易于消化。2022年,新罗区山麻鸭存栏33.74万羽、年产鸭蛋5051吨。
新罗米粉干尤以苏板米粉为佳,系选用优质大米、传统的手工工艺精制而成。色白质韧,一煮即熟,经久不糊,润滑可口。享誉八闽的龙岩清汤粉,就是以苏圾新鲜米粉为主料。
龙岩斜背茶,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龙岩斜背茶是汉族茶农创制的名茶,具有三百多年悠久历史,香气清高而稍带艾香,滋味醇厚回甘,犹如新鲜橄榄,生津持久而耐人寻味。
苏坂是远近闻名的蜜柚之乡,主要种植有黄金柚、三红柚、红柚、白柚等多种,苏坂蜜柚以其个大、皮薄、汁多、味香、可食率高而备受青睐,是本土出产的水果中的果中王。
龙岩咸酥花生制作工艺可远溯至明朝万历年间,迄今有四百多年历史;产品具有独特的地方风味,酥、香、脆,其味既香且微咸,咸中略带甘甜,吃起来口感松脆,香酥美味妙不可言。
龙岩采茶灯又名采茶扑蝶,流传于福建省龙岩市。龙岩采茶灯被群众视为吉祥歌舞,同我国传统的龙灯、狮舞一样,在农历新年、元宵期间,庙会、堂会、踩街时表演。
龙岩静板音乐不用锣鼓,以丝弦乐器为主,音乐旋律优美动听,演奏速度较缓慢,显得格外清静,故而称之为静板音乐。龙岩静板音乐形成于清末年间1901年,民国期间静板音乐逐渐趋于成熟,在龙岩新罗城区、乡村广为流传。
龙岩素有“山歌之乡”的美誉,秦汉时期龙岩山歌以福佬土著和畲族山歌为基础,经过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龙岩山歌艺术。演唱形式有对唱、和唱、联唱、表演唱等。曲调高亢悠扬,悦耳动听;行腔行云流水,顿挫有致,深受群众的喜爱。
龙岩适中盂兰盆盛会,距今已有560年历史。民间每逢干支甲、乙、丙三年的农历十月,便举办一次为期半个月的“盂兰盆节”大型民俗文化活动,乡俗又叫“十月半”。其目的是增强邻里和睦团结,企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族里平安。
浮竹岭纸帘制作技艺,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传统技艺,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浮竹岭纸帘帘面平整,缝隙均匀,竹丝圆润,回弹力足,抗腐蚀抗严寒,编织精良巧妙,使用寿命长,历来受到高档文化手工纸生产的青睐。
永福高山茶属台式乌龙茶,因产自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核心区永福镇而得名,种植的高山茶茶树品种主要有软枝乌龙、金萱、翠玉、四季春等,其中,以软枝乌龙茶种植面积最多,是大陆最大的台湾软枝乌龙茶生产基地。
漳平青仁乌豆产于福建省漳平市,栽培历史近百年,漳平青仁乌豆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食用滋补保健,具有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等功效,故又名“清凉乌”,可入药。
漳平明姜雪白透明,清甜微辣,脆嫩可口。既可作高级茶点,又可药用,因此,深得人们喜爱。它是用姜片和糖加工制成的蜜饯,从清乾隆年间始产,至今也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漳平笋干是一种食品,主要食材是竹笋,调料有盐等,制作方法是先把竹笋去壳,然后再蒸煮、压片,然后把制作好的笋干经过烘干,去除水分,最后通过整形等工艺即可。
漳平的广大山区农村,有种植山茶树的传统,栽种油茶的历史悠久,自元末明初有人居住以来,就已经开始种植。山茶油(又名野山茶油,茶籽油,油茶籽油)取自油茶树的种籽。全过程均为物理方法,因此它是真正的纯天然绿色食用油。
漳平水仙茶,是漳平茶农创制的传统名茶。福建省龙岩市漳平市特产,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品质珍奇,极具浓郁的传统风味,香气清高幽长,具有如兰气质的天然花香,滋味醇爽细润,鲜灵活泼,经久藏,耐冲泡,茶色橙黄或金黄,细品有水仙花香,喉润好,有回甘。
自明嘉靖年间开始,漳平市便有了甘蔗种植和红糖制作的历史。几百年来,坐落在九龙江畔的西园镇基泰村以盛产甘蔗和红糖而远近闻名。
东湖山米粉(俗称东湖米粉)是漳平溪南镇东湖村的特产,至今已有两百年历史,手工制作米粉,因精心选材,加之山泉水清冽甘甜,做出的米粉洁白晶莹,韧劲足,耐煮不糊,因而远近闻名。
米浆粿是福建漳平的一道传统风味小吃,是用米浆蒸制而成的。蒸时加一层熟一层,熟一层再加一层,循环反复,又名“千层糕”、“米浆果”。入嘴飘香,口感滑嫩。
宁洋风鸭味美香醇,是最具漳平传统风味的一道佳肴,因产自双洋镇(旧时宁洋县)而得名。漳平市风鸭具有色泽金赤润亮、味美香醇的地方风味,且具有健胃宜脾之功效。
漳平红酒(女儿红)以精选优质糯米为原料,配上特制酒曲,加入本地纯净泉水封盖发酵,经过独特的工艺过程,酒色深红透亮,气味芬芳,香醇可口,余味绵长,饮后没齿难忘,久负盛名。
正月十三是福建漳平市永福镇陈村一年一度的关帝庙会,特别是“坐刀椅”是少见的一项绝活
在漳平永福镇龙车村留存的一种古老而又独特的春节民俗活动——游宝塔(也叫抬宝塔)。游宝塔时需要由38名青壮年同时将塔抬起,再沿着全村巡游,为各家各户祈福。
“游傩狮”传统游艺活动主要分布在福建漳平北部的吾祠、新桥、灵地、双洋、赤水、溪南、象湖等乡镇的部分村落。“游傩狮”是汲取当地流传的傩面舞、南狮、游走艺术部分表演形式,合三为一的游艺活动,在各活动场所、路上游走“傩狮”命名而来的。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是妈祖诞辰日,漳平市永福镇都会举办纪念妈祖文化节,全镇一万三千多户人家齐聚妈祖庙前,设坛、摆供、祭拜,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弘扬妈祖“大爱无疆”“乐善好施”“济困危”“真、善、美”等精神。
漳平迎竹马庆丰年活动是象湖、溪南、吾祠、灵地举行的民俗活动,迎竹马活动由来已久,已经持续了几百年之久。
陆羽茶圣,南洋茶农尊称为“茶公”,自2012年开始,每年在春季水仙茶开采之时,南洋镇的茶农们都要在南洋镇北寮村的陆羽神像前,举行春茶开采前的祭拜活动。开采祭,感恩天泽;茶圣佑,致富一方。
漳平市凿字技艺始于清嘉庆年间,主要流传于漳平市吾祠乡。传统凿字主要表现为书法的翻刻、复制、和书法神韵的再现,也是书法的再度创作,使书法更具有立体美、材质的肌理美及高雅的色彩装饰美,2018年被评为龙岩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代表遗产项目。
古陶瓷烧制在漳平市永福镇的封侯村有着数百年悠久的历史,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曾办起过规模较大的陶瓷厂,生产锅、碗、盘、罐、大水缸等实用性陶制品,产品大多销往外地。
“板凳花灯龙”是漳平市一项极具特色的民俗活动,“板凳龙”相传源于明代,由“舞龙求雨”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出龙时,村民们开始放焰火、鞭炮,舞龙时,前有大红灯笼开道,后有五彩旗幡拥随,鼓乐喧天,长号动地。需近3000人共舞一条龙。
“舞炮龙”始于明代隆庆年间,在当地有着四百多年的历史,双洋“炸龙”是闽西独有的,极具观赏性、互动性,它是一种能“闹翻天”的习俗,全村沸腾,声、光、色俱全。
黄粄是武平传统客家小吃。黄粄的食法很多,可以酿、蒸、煮、煎、炒,还可以切片晒干,暑天时,用来煲糖或煲咸蛋,清凉解暑。蒸软的黄粄片,蘸上蒸腊味时漏下的油汁,风味独具一格。
苎叶粄,是用苎麻叶加入糯米粉做成的武平传统风味小吃。“苎叶粄”的制作过程不加任何添加剂,蒸好后的“苎叶粄”,青绿鲜艳,惹人食欲大增,是一种真正的绿色食品,从而成为当地人最喜欢、最经济的一种食品。
簸箕粄是武平著名客家小吃,属于粄的一种,又名“笼床粄”,是客家人的传统食品。发源于闽西客家地区武平、长汀县、上杭一带。因旧时用米浆均匀摊在簸箕中蒸熟后包馅而得名。
武平猪胆又叫武平猪胆肝,是福建省武平县客家人创制的名优特产,“闽西八大干”之一。主要食材有糯米猪肝、猪胆、五香粉、高梁酒、八角茴香、白糖、甘草。
红菌豆腐渣产于福建省武平,经过加工制作而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的菜肴。无论是煮肉、煮豆腐还是一秀蔬菜,放一点红菌豆腐渣,那就是好吃又不寻常,而且价格很低,所以深受人们喜爱。
象洞鸡是福建省武平县象洞乡的地方特色品种,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具有适应性强、抗病性好、耐粗饲、体型清秀,肉质细嫩、肉味芳香、肉色白色等特点.
武平西郊盘菜,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武平西郊盘菜表皮光滑、黄白色、须根少、皮薄,肉质根组织柔嫩致密,口感清甜,回甘好,具有独特风味,生食、煮食与腌制均可。
武平绿茶,因产自中国福建武平县,故名武平绿茶,是中国历史名茶。武平绿茶主产自福建省武平县桃溪镇。优越的原生态自然条件和传统制作工艺形成了武平绿茶“香气高锐,滋味清爽,色绿形美”。
武平金线莲是指产于福建武平县的金线莲,全县各乡镇均有分布,野生资源主要集中于梁野山周边乡镇。武平金线莲味甘,性凉,主治清热凉血,除湿解毒。主治肺热咳嗽,肺结核咯血,尿血,小儿惊风, 破伤风,肾炎水肿,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武平仙草,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仙草干品为干草棕黑色,具清香味,可溶性糖、黄酮含量高,适宜加工凉茶,制成品清香爽口,色泽透亮。
武平麦芽糖又称糯米糖,是闽西武平县十方镇白土村特有的传统食品,有着几百年的历史。白土麦芽糖是以小麦、糯米等粮食经发酵糖化制成的糖类食品,通过培芽、碾麦芽、蒸米、发酵、熬糖等数十道工序制作完成。
武平酸枣糕又称野山枣糕、山枣糕,野生酸枣又叫擂枣、禅果、馋果,产于我国云南、江西、福建、四川等地。武平东留酸枣糕纯手工制作,色泽透明,美似琥珀,酸甜可口,营养丰富,是理想的营养保健食品。
豆腐制作在武平中赤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中赤豆腐以“杉树角”自然村人制作开先河,后辐射至全县范围。
闽西武平也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武平东留镇的擂茶因配料不同而名目繁多,有“香擂茶”、“甜擂茶”、“散擂茶”、“药擂茶”等等。
武平手工粉干制作历史悠久,选用优质大米为主要原料,辅以少量优质玉米淀粉、莲子粉、淮山粉等,食用前浸泡后质地柔韧,富有弹性,水煮不糊汤,干炒不易断,配以各种菜码或汤料进行汤煮或干炒,爽滑入味,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梁野白兔也叫福建白兔,是武平县地方特色品种,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福建白兔”在武平已有数百年的饲养历史,武东镇位于梁野山东部,生态优良,武东“福建白兔”身体结构紧凑,小巧灵活、四肢健壮,肉质鲜美。
武平拳法为武平王家拳第四代传人三兄弟为首的拳法和石家棍,林家枪,朱家刀等姓氏拳法(武平为百家姓之地)整合为标志性地域的拳种。
每年的正月十五,武平县尧禄村的村民都会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进行闹灯,欢庆元宵。在过去的一年里有新添丁的家庭,会在正月十五前一天,做一个如金字塔形状的“子孙塔”,祈求后代平安顺遂。
武平手捏陶艺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丰富的表现力,吸引众多的陶艺爱好者及部分少年儿童,从事陶艺制作。武平手捏制陶工艺,自古以来都是窑工口传相授。手捏陶瓷作品做成后,再进窑以高温烧制,形成特别的自然肌理。
武平客家童谣,是以武平县客家方言创作和传唱的儿童歌谣,流传于客家地区,是历代客家百姓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创作,并在传唱过程中不断修改、补充而形成的民间文学形式。
武平根雕充分发现和利用当地及周边的竹木枯枝沉木、根须瘤节、老树根枝虫蛀余留的精华之材,通过艺术发挥,注入思想获得灵光使其再现风采并流传后世。根艺作品种类繁多,按用途大致可分为实用观赏和陈设观赏两大类。
武平花语石盆景技艺打破传统种植方法,集国内南北流派之长,用奇石种上名贵植物,通过不断蟠扎、修剪等盆景造型手法,采用缩龙成寸,小中见大的手法,把自然风景浓缩于小小山石之间,让人方寸之间便可神游大自然山石美景。
根据清代刻书中心刻工记录,武平刻工数据可追溯至明清时期。木刻艺术它是一门集多种艺术元素于一体的艺术门类。融合传统刻字、篆刻、绘画、版画等相近艺术总类于一体,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武平民俗绝技,主要流传于永平乡中湍村。中湍村,是一个距离武平县城三十余公里,人口逾千,以兰姓为主,历来以民间绝活著称。中湍村民俗绝技表演始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
定光古佛信俗源于闽粤赣三省交界的福建武平县岩前镇狮岩(古称南安岩或南岩)。千百年来,随着客家人的迁徙,其信俗广泛传播于闽、粤、赣、浙、川、台及东南亚等地,成为客家人的共同信仰、是客家族群世代传承的最重要的民间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