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杂粮富含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高,既是传统口粮又是现代保健食品非常适合大众食用。小秋杂粮产品达到十多种,远销国内各大市场,深受消费者青睐。
宁夏西吉手工粉条,有一个很特别的名字,它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红军粉”。西吉纯手工粉条筋道、光滑、美味。
西吉“花儿”,西吉人自己的歌。山区大小乡村,不管是田间地头的老农,还是放牛挑水的娃子,男女老少谁都能拉开嗓子唱上几首。
西吉种植西芹历史悠久,至少可追溯到300多年前,西吉西芹作为菜中佳品,以其风味和品质俱佳,美名誉于当时,始称西吉西芹。因此西吉县也被誉为“中国西芹之乡”。
“中国马铃薯之乡”的西吉县盛产马铃薯,目前西吉县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68.6万亩。薯型规则,表皮光滑,红皮黄肉,适宜鲜食菜用。西吉马铃薯尤以淀粉、蛋白质、铁、维生素C、B1和B2的含量为丰富。
西吉彩鲫,宁夏西吉县水堰中有一种珍奇的身披五色的鲫鱼。水产研究者为别于其他鲫鱼品系,根据其产地、形态、色彩,把它定名为西吉彩鲫。
砖雕,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建筑装饰艺术。砖雕从原料的选取到全部工序完成要经过30多个环节。大多作为建筑物上某一部分的装饰品,镶嵌在砖木结构房屋的厅堂,正房外的正墙、侧墙以及庭院的影壁、门楼和券门之上。
西吉县木雕艺术起源于北宋年间,成熟于明清两代。一件雕刻作品,一般需要选材、凿坯、修光、打磨、着色上光几道工序。雕刻作品生动有趣、栩栩如生、意境非凡。
六盘山区春官送福,西吉县民俗,六盘山区春官词历史攸久,是一种民间口头创作的歌谣,通常为四句七言,以方言形式表现,说词合辙押韵,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郁,具有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常以比喻、拟人、夸张等各种不同的修辞方式和幽默诙谐的段子给老百姓送上新春祝福。
西吉皮影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当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古老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是深根于民间土壤中的一朵艺苑翡翠。常用牛皮、驴皮、羊皮、鱼皮为原料。
彭阳月子鸡是传统说法中为产妇坐月子期间食用的鸡,区别于一般养殖鸡,月子鸡,一般为散养的不吃饲料的生态鸡。它的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元素,不仅含量高、种类多且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
彭阳的月子鸡其实就是黑羽乌骨鸡,是在林下放养,进行林地围栏散养,在纯自然放养条件下生长,以虫类和青草为食以保证产蛋量,鸡肉质细嫩,奇香味美,营养丰富。
彭阳县黄酒酿造历史悠久,古时候,老百姓几乎家家户户都会酿酒。以黍米、粟及糯米、蜂蜜、中药材为原料,一般酒精含量为14%—20%,属于低度酿造酒。
彭阳苹果,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的特产,因其色泽鲜艳、果面光洁、果型端庄、口感良好、风味俱佳、品质较高而声名远播。
彭阳辣椒,宁夏固原市彭阳县特产,成熟果长25-30厘米,果肩横径5厘米左右,果肉厚、果皮光滑,单果重60-150克,肉厚、皮光、挺直、无皱,辣味适中,辣而不烈。富含维生素C、胡萝卜素等营养元素。
彭阳杏子,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以杏子为主的经济林面积达到80万亩,年产鲜杏30万吨,享有“富钾之王”的美誉。
彭阳红梅杏果实外形近似圆形,果皮阳面呈红色,阴面呈黄色,果肉细腻多汁,酸甜可口。2016年12月28日,“彭阳红梅杏”被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朝那鸡,宁夏彭阳特产。白色羽毛,耳叶黑色,冠、脚青色。成年公鸡头颈昂举,尾羽高耸,胸部发达;母鸡头小清秀,背宽腹圆。此品种鸡肉,肉质细嫩,肉味鲜香。
彭阳杏脯是直接采用优质鲜接的杏为原料,经彭阳特有配方、现代工艺而精制成的轻糖蜜饯食品。杏脯中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氨基酸及铁、钙等微量元素,香味浓郁、酸甜可口、老少皆宜。
生氽(cuān)面起源于固原三营,色香味俱全,酸辣醇厚,回味悠香,用水汆出来的牛肉丸子和面一起煮熟出锅,调盐、醋、油泼辣子、香菜再配一小碟咸韭菜,吃一口直呼过瘾。
燕面糅糅是固原市彭阳县的一道民间小吃,选用山区独特的莜麦制作,莜麦面营养丰富,有降糖降脂降血压的功效。吃时将燕面糅糅切成长条,拌入汁子及熟韭菜、熟菠菜等配料,入口柔韧筋道,油而不腻,色泽红亮,香辣可口。
豆面糊糊是利用当地豆类作物为原料,经过干炒、磨面等多道工序加工制作成的当地的一道特色美食。
彭阳搅团,根据不同的用料可细分为荞面搅团、玉米搅团和洋芋搅团,搅团的做法就在一个“搅”字,将面向锅中撒下的同时要拿一根棍或勺子在锅里用力搅,俗话说:搅团要好,搅上百搅。越多搅,做出来的搅团就会越好。
笼(lú)食,因笼蒸得名,是一种形似月饼的糕点,也是彭阳乡间传统特色美食之一。先把小麦面上笼蒸熟,再添加适量的胡麻油、蜂蜜等搅拌抓匀,或者以肉汤混合搅拌,而后装入花纹木模,压实,轻轻磕出,最后放入平底锅再烙一烙即可食用,外观精致漂亮,美味健康。
隆德暖锅,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的一道地方特色美食。隆德暖锅一般都用铜锅,暖锅最上层是五花肉片,往下依次是排骨、豆腐、土豆粉、萝卜片、大白菜等。
荞面油坨坨,也叫荞面油圈圈,是隆德当地一种特别好吃的油烹面点。刚炸成的油坨坨外酥内软,金黄透亮,带着荞麦面特有的清香,晾凉后黏中带甜,甜中带香,软软甜甜。
燕面揉揉是宁夏地区较为盛行的特色美食小吃,开始时仅在固原地区盛行,后宁夏各地都有制作和供应。燕面揉揉吃的时候,柔软而且劲道,莜麦面营养价值高,选用山区的莜麦调制。
隆德长面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隆德县的特色小吃。一般有细长面、细宽面、宽面等种类。
麻食子在固原是非常受欢迎的面食,它是将面搓成空心的小疙瘩,然后烩入蔬菜和牛羊肉,根据个人口味可以加辣子或者醋,吃起来别有一番特色。
臊子面是隆德著名的传统面食。属经济饱肚的主食,汤多面少,则臊子鲜香,汤味酸辣,面条细长,筋韧爽口,成为营养丰富、老幼皆宜的美味佳肴。
洋芋擦擦是当地的传统面食之一。洋芋擦擦,顾名思义,是用土豆做的。将土豆去皮擦成稍粗的丝,再拌以干面粉,使每一根丝上都均匀地裹上一层面衣,然后上屉蒸熟。
隆德花灯以传统纯手工制作,其品种繁多、制作精巧,在民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与中国元宵花灯一脉相承,其造型古朴大气,内容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充满了浓郁的北方特色。
隆德剪纸,大部分出自农家妇女之手。隆德剪纸艺术经过一代又一代艺人不断创新,形成了以回族为主体,融合汉族色彩的独特风格,在众多的剪纸纹样中,有反映区域民俗、生产生活的作品。
高台马社火是一种传统民俗祭神活动。每年正月初九举行,内容包括高跷、推推车、赶毛驴、花船、秧歌队、彩车、腰鼓队表演等,涉及表演、造型、语言、彩绘、手工制作等多种艺术类型。
杨氏家族雕塑艺术集泥塑、绘画、木刻、章雕、烫花于一体,在继承传统特色工艺的基础上,吸纳了浓郁的现代生活气息。
黄芪是隆德县道地中药材,为药食两用,具有益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之功效,能加强心脏功能,保护心肌,降低血压;具有延长细胞寿命,推迟细胞老化的作用;隆德县黄芪主要产品为黄芪饮片及黄芪保健品等。
隆德马铃薯,宁夏固原市隆德县特产,隆德县出产的马铃薯品质优、口感好,个体均匀,营养丰富。
六盘山秦艽,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隆德县特产,秦艽是一种性质微寒,能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的中药材,具有祛风除湿、活血舒经、清热利尿的功效。
六盘山蚕豆,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隆德县特产,六盘山蚕豆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粗纤维。
隆德古法榨油坊里选料、炒籽、磨碾、蒸胚、包坨、上榨……需要经历十几道工序才能榨出醇香的胡麻油。基本上500公斤胡麻最多榨油140公斤左右。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隆德人的厨房里最不能缺的调味料醋一定在其列。
八宝盖碗茶是宁夏回族群众男女老幼普遍饮用的一种茶。盖碗,又称三泡台,配料通常是茶叶、红枣、冰糖、枸杞、核桃仁、葡萄干、桂圆肉、果干、芝麻之类。经常喝它有提气补虚,驱寒健胃,提气补脾,明目清心,延年益寿的保健作用。
泾源蒸鸡可谓做法独特、味道鲜美,常年散养在山间的土鸡,拥有天然的鲜美,土豆的醇香,鸡肉的酥嫩,让人回味无穷。
泾源传统的九碗十三花,最初只有九大碗,后来在九碗的基础上增加了四个凉菜,加起来正好“十三”,而“花”则是各种水果、干果、面点的总称。
泾源蜂蜜,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泾源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泾源蜂蜜颜色呈浅琥珀色,半透明、粘稠的液体或结晶体,无杂质。其果糖、葡萄糖含量高,滋味甜润,口感绵软细腻,爽口柔和,余味清香,具有蜜源植物特有的花香味。
泾源黄牛肉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泾源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泾源黄牛肉肉质鲜嫩、瘦肉多、脂肪少,牛肉呈樱桃红色,脂肪呈乳白色,肉表面有一层薄膜,富有弹性。
以“花儿”为主的泾源歌谣,表达了回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满婚姻的追求和对丑恶现象的鞭笞。
方棋是宁夏回族农村比较流行的游乐活动,方便易学,人人会下。
泾源回族民间故事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笑话,思想健康,立意高远,寓意深刻,富有哲理,爱憎分明,感情丰沛,极具教育意义。
泾源赶牛是流传在泾源县泾河源镇底沟村回族群众中的一种民间游艺活动。泾源回族“赶牛”。 一般在比较空旷的草地或比较大的麦场上进行。
“泾源回族踏脚”是流传在泾源回族群众中的一种民间原始舞蹈艺术形式,东汉时期由阿拉伯商人带到中国,后经唐丝绸之路流传至陕西回族之间,并逐渐发展成集娱乐、舞蹈、竞技和健身于一体的艺术形式。
镇江香醋具有“色、香、酸、醇、浓”五大特色。其色泽清亮 ,酸味柔和、醋香浓郁、风味纯正、口感绵和、香而微甜、色浓而味鲜,且久存其质不变,并更加香醇。
宝堰香干是宝堰万源酱园的传统产品,价廉物美,分方圆两种,黑里呈黄,富有光泽,具有韧性,咸淡适度,香味可口,是直接食用或烹调配料的佳品。
宝堰干拌面的最大特点就是 “干”,没有汤,仅是少量的油汁。根根爽滑的面丝吸饱了汤汁,柔中带韧,在咀嚼中酱香、油脂香、蒜香等味道在口腔里汇聚弥漫……
镇江恒顺酱菜制作,源自创建于1840年的朱恒顺糟坊,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历史,以“鲜、甜、脆、嫩”的独特风味扬名海内外,先后在国内外展会上获奖,深受国内外食客欢迎。
镇江肴肉,原称“硝肉”。古时镇江酒海街酒店的小二,误把硝当盐腌猪蹄膀,烧煮后,肉红皮白,光滑晶莹,卤冻透明,犹如水晶,香味浓郁,食味醇厚。后来,人们嫌“硝肉”一名不雅,改为“水晶肴肉”,流传至今,成为镇江的传统名产。
高资跳面制作技艺源自清代,有二百多年历史。所谓“跳面”,就是把和好揉成的面放在案板上,由人坐在竹杠一端,另一端固定在案板上,既上下颠跳,又似舞蹈,反复叠加挤压成薄薄的面皮条长爽滑,柔韧有筋,汤溢浓稠,菜味鲜美,色泽匀称,醇香诱人。
宝堰米酒又称为“三仙酒”,源自清代,当时家家有作坊,户户有酒缸。宝堰米酒色泽淡黄,黄中透红,色泽均匀,无沉淀。品尝米酒,入口后有一股淡淡的酸味,酸中透着香、无苦无涩、气味醇正、味美可口。
丹徒南乡服饰造型简洁,乡村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它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绣衣、袄裙、肚兜、长衫、裤裙等,均有着很高的地域服饰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