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城满族大秧歌,也称“棒鼓大秧歌”,是一种流传很广的民间艺术,属于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秧歌鼓点独特、粗犷、雄浑,表演动作优美流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兴城满族刺绣是我国东北满族刺绣的一部分,现存于兴城城内和西部山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兴城满族刺绣传承人董宁,8岁开始跟外祖母、母亲学习刺绣,掌握了满族刺绣的基本方法,加上勤学苦练,发明了自己特有的针法——乱针,董宁绣品栩栩如生,现在,她掌握了8种针法,带领6个徒弟,使满族刺绣得以传承和发展。
绥中花腰子虾,个头不大却味道鲜美,很是招人稀罕,绥中的海水水质污染少,各方面因素综合起来,非常适合花腰子生长。花腰子最简单粗暴的做法就是水煮,也可以炝拌,或者干脆就辣炒。做好的花腰子肉质好,入口Q弹、有打牙的感觉。
绥中县塔山屯镇生姜有30多年的种植历史,他们的生姜以姜块肥大、皮薄丝少、辣浓味美、色泽鲜润而著称,生姜已出口到韩国、日本。绥中县塔山屯镇是辽宁省知名的生姜生产之乡,而全镇60%以上的生姜产自大施宝村。
小庄子镇是农业大镇,多年来以马铃薯(土豆)为主要经济作物的农业经济发展迅速,素有“马铃薯之乡”的称号。2018年,小庄子镇马铃薯种植面积已达3万余亩,产量10万吨左右,产值达到1.9亿元。
王宝镇已经成为国内较大的大根萝卜条加工基地和销售集散地。其产品大根萝卜条远销浙江、福建,出口日本、韩国。
王宝蓝莓果实中含有丰富的果胶、花青素,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被称为“水果皇后”。种植的蓝莓已远销北京、上海、深圳、沈阳等地,并且供不应求。王宝镇也成为远近闻名的蓝莓生产专业镇。
绥中县西北多山,土质疏松,排水通气良好,气温雨量适宜,非常适合核桃栽培,很早就有了优良品种。绥中核桃具有结果早、产量高、皮薄、指捏即开、可取整仁的独特。
绥中苹果栽植面积45万亩,产量60万吨。以‘红富士’面积10万亩,产量15万吨和‘寒富’面积25万亩,产量32.8万吨为主。
绥中白梨是绥中县的特产水果,绥中白梨凭借果皮薄、果肉厚、果核小、肉质细、酥脆多汁、甘甜爽口等特点。
猴山白梨膏适用人群广泛,儿童、老人都可以食用。具有生津、降火、养阴、润肺、止咳化痰等功效,长期用嗓人士经常在粉尘环境下工作者、雾霾天、春秋季气候干燥等都可以食用,是居家必备,馈赠亲友的辽西特产。
猴山粘豆包纯绿色纯手工的传统满族小吃,用富含矿物质的山泉水,纯正的山沟里的米和豆子,无任何添加剂,磨面、发酵揉和而成。可以蒸熟吃,吃其香甜粘,也可油煎吃,品其香酥脆,口感纯正,味道香醇。
桲椤叶饼有高粱面、玉米面、荞麦面等,搭配各种不同的馅,配料独特,制作精良,粗粮细作,富含各种膳食纤维。具有好吃、好看、好消化等特点。
目前绥中观赏石有会员150多人,其中辽宁省石协会会员有25人,石农和石商以及开采、加工和销售的人数达到数千人。蓝花石作品分为三类:天然艺术品类、观赏石艺术品类、饰品类
辽西太平鼓即是舞蹈着打鼓,又是打鼓的舞蹈,可以单人打,也可以多人打,敲击方法有二十多种。辽西太平鼓的鼓谱十分丰富,民间流传的有三百余种。基本动作是“走”和“转”,走要快,转要飘。
绥中霸王鞭这一民间艺术舞蹈对表演场地要求不严,有一平坦空地即可,可一人单打,亦可多人齐打。简单易学,老少均可。随时组织,随时表演。上世纪90年代,由绥中当时的文化馆副馆长王成德把“霸王鞭”的打法传承给了前卫镇的50余人,于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流传至今。
永安民间剪纸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深深地扎根于民间社会生活土壤之中,且相沿成一种习俗,一种文化现象,代休相传、剪纸作品的内容也随着现代生活的进化而更新。
王氏家传鼓乐始于清朝年间,距今200余年,创始人王德山在外地学会吹唢呐,回到家中传于子孙。民国元年(1912年),山海关有个唢呐艺人刘富(艺名刘对儿)随母改嫁来到西荒地老王家,和义父王成儒刻苦学习吹奏艺术,王家的晚辈继承长辈的吹奏技艺至今已有五代传人。
绥中水豆腐条编笊篱无法取代,上世纪六十年代后取消了木把,变成无把的笊篱头,俗称“豆腐浅子”,编织技术变得简单易学,时至今日以王鹤臣为代表的王家第五代子孙仍从事桑条(柳条)绥中水豆腐专用笊篱的生产。
绥中水豆腐是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的特产,绥中的六谷河水是成全水豆腐的一大秘诀。六谷河,水质清澈冷冽,多河汇聚使水里的矿物种类多、配比杂 ,这样的河水熬成卤水点的豆腐,香醇嫩滑,极尽细腻之美。当地人既能当早餐吃也可以做正餐吃,日日相对,餐餐不离,难以割舍。
建昌战国红玛瑙”,出产于建昌县杨树湾子村。建昌战国红不管是矿原石还是蛋原石都具有块头大、肉带宽厚的特质,很适合做抛光大摆件、大雕件,适合做同料、同花色的珠串等。
雷家店薄皮核桃,建昌县雷家店地区特产,雷家店地区自然条件适宜纸皮核桃生长,所产核桃具有皮薄、肉厚、所含营养丰富等特点。
六股河鸭蛋产自辽西山区的六股河流域。六股河水质清新,无污染,无公害,蛋中含有人体所必需的优良蛋白质、脂肪、类脂质、矿物质及维生素等,且消化吸收率非常高,堪称优质营养食品。
建昌黄芩是产于葫芦岛市建昌县的黄芩,其根条坚实,色黄而光滑。黄芩,又名黄芩茶。建昌黄芩以根条坚实色黄而光滑著称于国内外市场,是葫芦岛市和辽宁省畅销全国的正品大宗地产中药材。
要路沟小米,是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要路沟乡的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要路沟乡张台子素有“建昌小粮仓”之美誉,以盛产小米而闻名。由于地势高、日照时间长,使小米成熟度好,颗粒饱满,营养丰富。
黑山科大枣,即建昌县黑山科乡的大枣。黑山科大枣具有核小、肉厚、质细的特点。近年来,黑山科乡党委、政府带领群众通过科学培育、种植新品种,更新大枣10万余株,年可产大枣8000多公斤。
建昌大鼓是流传于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的一种说唱艺术。建昌大鼓的重要价值在于历史价值。建昌大鼓演唱的长篇书目,涉及到周、三国、唐、宋、明、清、民国等,对研究古代历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落子(俗称莲花落或称大口落子)是建昌县内比较普遍流行的一种民间娱乐形式。清代和民国年间,全县先后成立的落班子有十几个。
建昌皮影从河北传入,属于板腔体,板式有慢板、流水板、快板、散板,由于受方言、乡情的影响,在传承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如:三顶七、五字锦、硬辙、老韵、大悲等,和其他皮影略有出入。建国后,建昌皮影逐渐衰退。
荞面锅烙是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的一道特产美食,深受当地人的喜爱。外焦里嫩,香脆可口,肉馅香而不腻,素馅清淡可口。
朝阳红土泥塑是省级非遗项目,“泥人孙”即孙玉恩作为朝阳红土泥塑代表性传承人,朝阳红土泥塑源于千年庙堂文化传承,即搭木架、扎草、泥塑、彩绘工艺。
南园酒店研制的“慕容宴”曾荣获“东北金牌名宴”,并且已经出现在餐桌,共48道菜,包括热菜、凉菜、干果和点心,成为舌尖上的美味。现在已经入选双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朝阳山杏大都为天然林,山杏仁有甜、苦两种,杏仁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肪、糖及磷、钙、铁,可加成杏仁霜,杏仁茶等滋补佳品。
朝阳杏仁油,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以山杏仁为原料,经传统工艺压榨、精炼制成的朝阳杏仁油,满足了中国人注重“色、香、味”俱全的传统饮食习惯,深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优质油品。
召都巴绿豆粉丝采用有机绿豆为原料,佐以含有铁、锌、锶等多种微量元素地下泉水,历经二百多年的传统工艺精制而成,内含人体必需的淀粉、蛋白质以及多种维生素,具有丝条均匀,色泽洁白光亮、柔韧爽滑、久煮不化汤等特点,又有清热解毒之功效。
泉盛河酒,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特产,泉盛河酒历史悠久,始于请康熙年间,泉盛河酒大致分为高度酒和低度酒两大类,产品无色(或微黄)、清亮透明、无悬浮物,无沉淀杂质,高度酒具有明显的高粱酒陈香香气,酒体协调、陈香明显、余味悠长。
远近闻名的黄花滩“转塔节”是一项历史悠久、地方特色浓郁的民俗文化。农历四月十五日为塔的生日,这一天,众多善男信女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塔前,或朝拜、或求子、或祈祷、或求消灾祛病。
绒绣传入我国已有百年历史,“金玉兰”绒绣手工制作技艺是将传统刺绣的针法、图案、色彩融入现代元素,并对传统针法做出了创新与挖掘,共整理出20多种传统刺绣针法。
龙城秧歌是广大人民群众非常喜欢的节日文化活动形式,其表演形式受到了省内舞蹈专家们的热情赞赏。龙城秧歌以地秧歌为主,各镇(街)、村都有自己的秧歌队。
绿豆饹馇从清代起在凌源流传,至今有二百年传承历史。饹馇味美又保健,民间嫁娶必备菜。凌源绿豆饹馇菜肴深受周边辽吉蒙人喜爱,皆以一品为快。
捎卖就是现在的“烧麦”,在保持传统制作技艺基础上,工序细腻,日臻完善,馅的品味多,展现了回族特有饮食文化,现已成为域内外广受欢迎的辽西特色小吃。
凌源羊汤起源于清代,以羊杂、羊头肉配多种作料,加羊骨老汤精制而成,故又称“羊杂汤”。凌源羊汤味道独特,汤汁肥而不腻,为羊汤中的上品。羊汤店对联有云:“品味滋补几多样,难抵此店一碗汤。”凌源羊汤配吊炉烧饼,是别具特色的凌源早餐。
吊炉烧饼因烤制时倒吊在炉顶部而得名,烧饼层次分明,外撒芝麻,内擦油酥,底部黄而不焦,形成“一酥二软三脆”的独特口感,堪称烧饼一绝。吊炉烧饼配凌源羊汤,是凌源早餐的最佳选择。
荞麦拨面是凌源传统面食之一,爽滑劲道,口感清香,食后令人回味无穷。荞麦拨面入口爽滑劲道,食后唇齿留香,在沉静美好的生活中,散发着独特诱人的魅力。
柏木烧鸡是凌源的一道特产美食,优选凌源本地土鸡,外形美观,咸淡适中,表皮呈紫红色,鸡肉韧而不柴,香气浓郁,乃烧鸡中的上品。柏木烧鸡,制作精良,口感独特,是您“鸡”动人心的选择。
凌北煎饼以其用料纯良、做法精细而著称,是本地煎饼的突出代表。纯手工制作,见证的是岁月无声;不含添加剂,品尝的是营养健康。你所怀念的,你所寻找的,也许就是这一张煎饼的味道。
天上龙肉,地下驴肉。山湾驴肉取材于本地优质活驴,现场宰杀后辅以秘制调料,精心制作而成,具有肉质鲜嫩、口感独特、营养丰富、菜品繁多等特点。欲知龙肉何其味?且向山湾啖驴肉!
凌源切糕、粘豆包、油炸糕蜚声域内外,其工艺制作具有辽西鲜明特色,粘而不腻,百吃不厌,吃在嘴里,甜在心间。
饸饹、面鱼儿、饹豆子是凌源独特的面食小吃,无论一碗饸饹,还是面鱼儿、或饹豆子下肚,齿间的清香伴随舌尖的爽气,以及身体的每一根神经都凉爽惬意。历经岁月流淌,一脉相传,原汁原味保留了祖辈创造的制作技艺。
自清朝,凌源多民族汇聚融合,在习俗上兼容并蓄,形成了在元宵节吃元宵的凌源地域习俗,产生了笸箩逛元宵制作技艺。历经几百年发展,凌源笸箩逛出的元宵口感粘而不腻、香甜筋道,老幼皆宜。
凌源回族四海碗,已有三百年以上历史,是凌源回族人的生活印记,是回族人婚丧嫁娶大事小情必备的美食,既是极具特色的美味佳肴,又是交流传承的纽带。
凌源火勺,也叫肉火勺。民间有云:来到火勺店,未进味先知。进了火勺店,不饿也想吃。风味独特,以酥、松、咸、鲜,深受域内外食客的青睐。
辽宁凌源地处凌河之源,牛河梁五千年灿烂的红山文化蕴育了这片神奇的地域文化凌源皮影。凌源皮影有千余年的悠久历史,源于宋代,盛行于明清,是传统民间古老艺术奇葩,深受海内外人士喜爱。
凌源高跷秧歌是辽南高跷秧歌的一个分支。据地方志记载,清代凌源高跷秧歌即已出现,清末民初进入鼎盛时期。凌源高跷秧歌是传统的群众性的民间舞蹈,为辽宁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凌源石家缸炉烧饼制作技艺,据石氏族谱记载和老辈人口口相传,最早由西域传入中原,古称“胡饼”与新疆烤馕同属一脉。“凌源石家烧饼”的传承从清朝末年的“闯关东”开始,据石氏祖上相传,制作烧饼一直是家族的祖业。
凌源赵家豆腐脑制作技艺,凌源豆腐脑始于清末民初,是凌源风味小吃之一。凌源赵家豆腐脑历经百年传承,直至现在的第四代、第五代,店名皆为“赵家豆腐脑”。
凌源王廷柱粘豆包制作技艺,王廷柱粘豆包秉承家传工艺,手工制作,没有添加剂,成品外观黄亮、口感粘而筋道,深受人们的喜爱。
羊杂汤是喀左县的一种地方特产小吃,闻名遐迩,久负盛名。取汤锅中羊杂切成条状放入碗中,再盛上羊汤,由顾客按自己的口味加上盐、胡椒粉、辣椒末、香菜等,配着煎饼或烧饼一起吃。
喀左大城子碗坨,碗砣为喀左风味小吃。采用荞麦汁在小碗中蒸煮而成,碗砣 用时加入特制的醋汁,是当地人民却终十分喜爱的风味小吃。此为秋冬美食,可独食,亦可下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