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花吹,是在鼓吹乐正常吹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民乐。包括唢呐、鼓、钹三个部分。它是以手中的乐器为载体,集演奏表演于一身,既好听又好看的一种鼓吹乐演出形式。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大约出现在清代光绪年间。这种形式一出现,就得到了劳动人民的喜爱。在逢年过节、喜庆的时候,只要有花吹,就引起轰动,演奏者与观众,互动互励,欢腾热烈之情溢于言表,十分令人感动。
2019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组织开展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检查和调整工作,唐山花吹保护单位为唐山市曹妃甸区文化馆。
表演形式
唐山花吹,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唐山地区的鼓吹乐,正常演奏的基本形式,是由两支大杆喇叭(杆长一尺一寸)、一个堂鼓、一付小钹组成。以喇叭为主奏乐器,鼓、钹为伴奏乐器。一般采用口吐鼻吸的循环换气法演奏。音量宏大,音色脆亮辉煌,穿透力强。特别适于户外演奏。演奏场合,有红白喜事、门市开张、节日、庙会、闹秧歌等。随着演奏技巧的不断提高,出现了滑音、嘟噜音、单吐、双吐等。民国初年,又有迁安艺人金财、滦县艺人(现滦南)姚卓雨等开始用唢呐咔戏,并且发明了双咔、穿三件等。
曲目内容
唐山花吹(包括打击乐)的出现,由于它演奏灵活,妙趣横生,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有时可以与秧歌争夺观众,让秧歌队冷场。花吹演奏的主要曲目有《满堂红》、《大姑娘爱》、《拉洋片》、《绣得勒》等。
唐山花吹是传统民间艺人的百年集体创造,是鼓吹乐中的一支奇葩。既然它能在民间流传上百年,并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就证明它有着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因此我们应该加以大力的扶持,使其健康地发展下去。
保护现状
唐山花吹,已后继乏人。能够较全面掌握花吹的艺人,寥若辰星。但值得庆幸的是唐海县姚氏唢呐第六代传人姚少林(艺名二林)不但全面继承了花吹演奏技巧,还有所发展。他的主要成就是,花吹技巧娴熟,与乐队配合密切,能调动乐队的整体力量,形成集体优势。高潮时还能引入转碟,六支唢呐合吹等技术,让人观之大振。
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和网友自行上传,目的在于传递更丰富的内容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如若有涉及侵权请予以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是
- 不是
- 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