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林下参,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本溪林下参外形具有自然之美,表皮颜色为黄白色,浆气足,有光泽,外皮紧实,芦碗排列紧密,芦脖细长,多有艼1-2条,主根多为短横体,体长2-5厘米,环纹细而深,须根清疏不乱细而长,质柔坚而不脆,珍珠疙瘩较多。本溪林下参总皂甙含量为4.5%以上。
2012年12月7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本溪林下参”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产品特点
外在感官特征
本溪林下参外形具有自然之美,表皮颜色为黄白色,浆气足,有光泽,外皮紧实,芦碗排列紧密,芦脖细长,多有艼1-2条,主根多为短横体,体长2-5厘米,环纹细而深,须根清疏不乱细而长,质柔坚而不脆,珍珠疙瘩较多。
内在品质指标
本溪林下参总皂甙含量为4.5%以上。
产地环境
地形地貌
本溪县境内山高林茂,且地处长白植物区系和华北植物区系的交汇带,植物种类繁多,原生植物群落为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森林覆盖率为76.8%。本溪县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生态环境利于林下参生长发育。
本溪县总的地貌特征为“八山一水一分田”, 千山山脉从东北向西南斜贯县境,构成了本溪县的高山屋脊。山地平均海拔600米,海拔超过800米的高峰406座,形成低山丘陵的起伏地貌。众多山脉连绵起伏,是历史上山参分布较多的山区。
土壤情况
本溪县土壤中棕壤土面积最广,主要分布于山地、丘陵和山岗上,面积达305596.46公顷,占各类土壤总面积的88.5%,而适合本溪林下参生长的棕壤性土亚类面积247517.66公顷,占棕壤土类的80.9%,这种土壤多呈团粒结构,土壤中固、液、气三相容积比例适宜,通透性和保水肥性能好,确保了本溪林下参生育季节对土壤中水、肥、气、热的要求,利于本溪林下参根系的生长。土壤属酸性、偏酸性,pH值一般在5.5-6.5左右,有机质和矿物质元素含量丰富,这都对本溪林下参生长发育有利。
气候特征
本溪县属北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温和而多风,夏季雨量充沛,年降水量为800-1000毫米,秋季凉爽却短暂,冬季漫长又寒冷,总体具有冷凉湿润、气温日差较大的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7.7℃,一月为最低-14.3℃;七月为最高23.1℃;≥10℃的年均积温3024℃,年均日照时数为2,411小时,日照率为54%。全年太阳总辐射量为125.6千卡/平方厘米,在植物生长季节,太阳总辐射量为81.1千卡/平方厘米,生理辐射量为39.7千卡/平方厘米,均比非生长季节明显偏多,对林下参生长有利。全年无霜期135-150天,年平均降水量798毫米,降水集中七、八两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0%,正是林下参根、茎等生长的快速时期,有利于林下参营养物质的积累,独特的气候条件确保了本溪林下参足够的低温休眠时间和生长期的温、湿度条件,满足了本溪林下参整个生长周期的发育需求。
水文情况
本溪县水资源丰富,河流分属太子河、草河两大水系。长度在5公里以上的河流有88条,流域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18条,较大河流有7条,以太子河流域林下参分布最多。现已建成水库4座,大小水电站13座。山间溪流密布,碧水潺潺,是辽宁中部城市群的重要水源涵养地。
历史渊源
本溪县位于辽宁省东部山区,特定的地理条件及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其成为“辽药”的主产区。是长白山脉山参的主要产地之一,采挖历史已有几百年。本溪县也是最早实行山参人工栽培的县区。
据《清史稿》载,明万历七年(1579年),本溪地区已有人进山采药挖参,并进行土法加工。
20世纪60年代,本溪县便是全国闻名的“药材生产基地县”和“辽宁省药材生产示范县”。 林下参产业的经济效益已被各级政府和参农所认可。林下参所产生的经济份额在中药材总量中的比重逐年增加,已成为本溪县林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4年,本溪县为了探索林下参栽培技术,总结山区参农多年技术经验,加快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开始与国有碱厂林场合作对林下参栽培技术进行研究,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实践经验。
生产情况
2012年,本溪县林下参种植面积30多万亩,年产量1100多公斤。
2013年,本溪县林下参种植面积达2万多公顷。
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和网友自行上传,目的在于传递更丰富的内容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如若有涉及侵权请予以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是
- 不是
- 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