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津杂技是流传于山东省宁津县的传统民间杂技艺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山东省宁津县申报的"宁津杂技"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宁津杂技凸显"惊、险、奇、美、新"五大艺术特色,具有审美价值、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宁津杂技以其久远的发展历史、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演出技艺,对中国杂技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宁津杂技历史悠久,汉代文献中有所记载,到清代,已经闻名遐迩。新中国成立之后更为普及。宁津杂技大致可分为表演类、魔术类、马戏类、驯兽类四个类别,其中表演类就有六十余个节目。"古老中幡""柔术叼花和滚灯""空中飞人""爬竿""钢丝高车""叠罗汉""走钢丝""蹬技""地圈""对口叼花"等十余种节目,质朴粗犷、刚柔相济。
宁津杂技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经过一代又一代艺人不断地创新发展,从而成就了宁津杂技鲜明的艺术特色:一是富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宁津杂技来自民间,源于生活,大量采用生活用具和劳动工具为道具,充分显示了杂技与劳动生活的紧密关系。二是基本功扎实。宁津杂技特别重视腰、腿、顶、跟头功的训练。即使是表演"文活"的艺人一般也有扎实的基本功功底。三是力量与技巧有机结合。在"大武术""小武术"节目中,一位老艺人可负重六七百斤,同时二节、三节、左挎、右挎、"舌头"上下快捷、自如,轻便、灵巧。四是险中求稳、动中求静。艺人在软钢丝上忽而左右摆动,忽而纹丝不动,种种惊险表演展示了高难度的技巧和超强的平衡控制力,形成了动静结合,相得益彰的艺术特色。五是平中见奇,奇中求险。"拐子顶""双吊子""小吊子"中的"闪托"表演,惊险而不突兀,以出神入化的手法,充分展示了平中见奇,奇中求险的艺术特色。六是轻重并举,通灵入化。"重蹬技"可力撑千斤,"轻蹬技"可蹬伞、巾轻飘之物,软硬功夫相辅相成。七是有严密的师承传统,但又与姐妹艺术相融合。每一种技艺都是代代相传,但同时又从戏曲、舞蹈、武术中吸收了大量艺术元素。八是刚中见柔,柔中见刚。宁津地处冀鲁交界,沐齐鲁仁德之泽,熏燕赵慷慨之风,为宁津杂技铺就了刚柔相济的艺术底蕴。
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和网友自行上传,目的在于传递更丰富的内容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如若有涉及侵权请予以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是
- 不是
- 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