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山庙会,连云港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
白虎山庙会俗称“四月八会”,清初即已形成,是苏北鲁南一带规模较大的庙会之一,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由早期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在海州白虎山脚下的碧霞寺举办“浴佛节”敬香活动演化而来,同时,农历四月初八正是麦收在即时节,也是农民添置农具、衣服换季之时,于是卖农具、服装的商人蜂拥而至。新中国成立后,白虎山庙会曾改名为“白虎山物资交流大会”,在苏北鲁南地区具有较大影响,连远在江南、上海的商贩都到此来淘金,经过多年的传承和积淀,如今的白虎山庙会,已发展为集文化、旅游、商贸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盛会,成为展示古城海州民俗文化的窗口。
过去庙会会期为3天,四月初七为头会,初八为正会,初九为末会,而实际却远超三天。早期的白虎山庙会主要位于海州城内西南的白虎山脚下。城中市民、乡中农人从四面八方涌向会场,人山人海。后来,庙会逐渐扩大至东南中三条街道和幸福路、新建路两条城区主干道。每逢庙会期间,整个沿街、沿路棚点遍布,旌旗飘扬,热闹非凡。
历史渊源
白虎山庙会在数百年时间里,历经由祭祀而庙市,后渐成文商并举的民俗活动演变过程,历史上的白虎山庙会,开始仅限于碧霞寺周围,贸易方式只是与敬香活动有关的物品;后逐渐扩大至城内的东大街、南大街、中大街、幸福路、新建路等区域,在为香客提供商品的同时,庙会也成为各路商贾买卖、文人献艺、百姓物资交流的大市场。
传承保护
海州白虎山庙会以其历史长、规模大、开放性强的形式,尤其是鲜明的淮海地方文化特色在苏北、鲁南地区独树一帜,现已成为展示古海州、淮海地区古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窗口和平台,它是各地民间文化艺术精品荟萃的大舞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社会意义,深受海、赣、沭、灌等地区广大群众的喜爱,并吸引了众多民族民间传统项目和优秀民间艺术家的积极参与,由此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日渐增大。
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和网友自行上传,目的在于传递更丰富的内容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如若有涉及侵权请予以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是
- 不是
- 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