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塑,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品之一,俗称吹糖人。制作糖人是一种民间的手工艺,制作者多挑一个担子,一头是加热用的炉具,另一头是糖料和工具。过去的艺人大多打着铜锣沿街叫卖,他们担子的一头带着一个画着花鸟兽虫的圆盘,人们缴过钱后可以转动盘上指针,指在哪儿就吹做什么,艺人按照转盘指针,用预备的材料吹做成所指样品,立等可取。以此来吸引孩子乃至成年人。20世纪80年代初,几分钱或几个牙膏皮就可换一个糖人。如今儿童的玩物多了,糖人不再是单纯哄孩子的东西了,已经被作为一项民间艺术受到重视。按照其制作工艺的不同,可分为三种:吹糖人、画糖人和塑糖人。
“吹糖人”据说宋代时就有,时称“戏剧糖果”。另据说,吹糖人的祖师爷是刘伯温。传说朱元璋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传下去,就造“功臣阁”火烧功臣。刘伯温侥幸逃脱,被一个挑糖儿担子的老人救下,两人调换服装,从此刘伯温隐姓埋名,天天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在卖糖的过程中,刘伯温创造性地把糖加热变软后制作各种糖人儿,有小鸡小狗什么的,煞是可爱,小孩子争先购买。在路上,许多人向刘伯温请教学吹糖人儿,刘伯温一一教会了他们。于是,这门手艺就一传十、十传百,传到现在据说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吹糖人”他们将饴糖加热到适温时,揪下一团,揉成圆球,用食指沾上少量淀粉压一个深坑,收紧外口,快速拉出,拉到一定的细度时,猛地折断糖棒,此时,糖棒犹如细管,立即用嘴吹气造型。整个操作过程必须经过苦练,手法要准确、造型要简洁生动。吹糖人的关键技术在吹和捏的功夫上。制糖人先将一小块饴糖放在手心压扁,然后握起拳头,用另一只手的手指从手心穿过,把糖块堆成管状,再把管的最上端咬掉后就可以吹了。制糖人鼓起腮帮子,不一会儿就吹成薄皮中空的扁圆球状,再用灵巧多变的手法,捏出造型各异的花鸟鱼虫、人物百态等,有的还涂上花花绿绿的颜色。
制作糖人的工艺流程是:
1、配料:糖料(又称糖稀、饴糖)、白砂糖、植物油,按比例配备使用。虞国桂有专门的配料方法。他用玉米糖加白砂糖。
2、熬料:将糖料倒入锅内,小火熬制,糖料欲烧开时,加入一定比例的白糖,熬好后,挑一块扯成丝,说明糖已熬好。
3、将熬好的糖倒入四格铜锅内,加上不同色素,搁置于温火盆上保温,备用。虞国桂用锅为5格,添加的颜色叫玫瑰精,糖锅分为红、白、绿、赭、黑五色。
4、吹制糖人:取保温的适量备料先捏成基本形状固定在柴棒上,用小吹筒吹成一定的大小或直接拉了一细糖管,用嘴吹糖管,再用剪刀、小刀、镊子、梳子修成各种形态,制成形象逼真的作品。
民间技艺吹糖人的基本内容为:
用五彩糖吹捏了的动物、人物,用艺术的手法、夸张的手法将各种糖制品附于一根小棒上,供儿童欣赏、戏玩,现在用防尘小袋罩在做好的作品上,干净可食用。
民间技艺吹糖人的相关实物及器具:
糖料(精选大麦熬制而成,现有用玉粮糖),精选白砂糖,食用色素(玫瑰精)。熬糖料用的小锅、铲子、铜盆、火盆;吹捏用的剪刀、梳子、签子、铅丝、柴棒、小吹筒、小刻刀、摄子等相关器具和做眼睛用的苋菜种。另外,还有画着花鸟鱼虫的转盘及指针,插放成品如“关公”、“孙猴子”、“大公鸡”等等的草球(在竹子的一头扎上稻草把子)或带眼的小木柱。一幅副担子,前为艺人吹制糖人的平台,后为制作时作为坐具。
民间技艺吹糖人的代表性作品有:《西游记》里的唐僧师徒,动物有十二生肖、猫、孙悟空、狮子盘绣球、老鼠喝油、鱼、孔雀、凤凰、大象、各种怪物等,还有兵器、哨子、灯笼等。
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和网友自行上传,目的在于传递更丰富的内容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如若有涉及侵权请予以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是
- 不是
- 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