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丝光薄荷糖具有百余年生产历史,是纯手工生产传统食品,产品价廉物美、质地坚脆,素有“三里香糖”雅称(口含一粒糖块能行三里路才融尽),其工艺考究,色泽透明,嵌条清晰、美观大方,并保持适中的薄荷清香。夏季食用清凉爽口、生津解署、清心提神。在医药上对润喉、去暑止晕有一定的作用。经常含化食用,有硫解风热、清咽利喉的功效。
历经几代师傅的传承,秦州丝光薄荷糖的制作技艺不断创新和发展,工艺堪称地方一绝,沿袭配今,仍见泰州大街小巷有货郎担亮售卖薄荷糖的吆喝声。
历史渊源
泰州丝光薄荷糖生产历史悠久,早在清朝末期就已负有盛名。相传在清末民初,海陵有一好心的化郎中,与泰州北山寺老僧交往甚密,老僧自幼习医,广集民间各种土方、验方、郎中从中学得一身医技。有年夏天,天气特别炎热,气逼人,里下河一带商販船载粮草和农产品沿水路行至泰州稻河清化桥下,由于天气闷热,不少商版将船停泊在桥下避暑,头疼、头晕、咽干,令许多商捂心烦闷,精神不振,更无心经商。时值郎中从桥上经过,见桥下诸多商販无精打采,顿生医计,急叫一糖货郎担过来,自掏钱包买了数十块薄荷糖到桥下每人分了几块,让其商販慢慢含化,不到半个时辰,商版们顿觉凉心、凉胸,精神大振,个个无不称奇,夸赞薄荷糖的妙用。
薄荷糖的妙用后世沿袭,代代相传,盛名不衰。民国时期泰州城北门外扁豆塘地区以马宝春师傅等人开办大小作坊五、六家,制作销卖薄荷糖,城里城外,周边乡村处处可见薄荷糖的踪影。为使薄荷糖制作工艺发扬光大,造福于民,以马宝春等为首的师傅们又先后在施家湾、老渔行、塘湾一带开办二十余家薄荷糖作坊,从业人员达二百多人。
工艺特色
泰州丝光薄荷糖用料考究,制作精工,糖体小巧似枕形,制作工序一环套一环。其主要工具有明火炉、紫铜锅、竹拉棒、冷却盘、保温箱、成型模具等如何制作质量优、味道好的丝光薄荷糖,选料是第一要素。原料尤以广东、广西产优质的白砂糖为佳,另外还需选用透明、高度数的麦芽糖和纯天然、无污染的薄荷油为材料。其工艺流程一气呵成,可分为五大工序:(一)熬糖、(二)冷却、(三)又白、(四)拉条、(五)压模。过去行话暗语又将这五道工序分别戏称为“点石成金”、“翻江倒海”、“双龙戏珠”、“抽丝剥茧”、“藏兵洞”。
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和网友自行上传,目的在于传递更丰富的内容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如若有涉及侵权请予以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是2
- 不是
- 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