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历史记载,鹿和鹤一样,都是吉祥长寿的生灵,素有仙鹿仙鹤之称,自古以来,因“鹿”与“禄”谐音,所以,鹿又象征着富裕。在传统的寿画中,鹿常与寿星作伴,示祝长寿。早在清朝时代,当地曾经有过水痘传染病,这种病传染范围广,传染速度快,而且感染的这种病的人群多为少年儿童,如果不及时医治时,就会严重危及小孩子的生命安全,当地居民就用鹿的粪便和鹿角用火烘焙干后做药引,给小孩子服下后,水痘病竟然痊愈了。为了纪念鹿的功德,上思县的壮乡人民家家户户就用优质黄泥、白布、牛皮纸、砂纸、浆糊、竹条、染料等材料模仿仙鹿的形状制作鹿头和鹿衣,每到逢年过节时就让自家的孩子们扮演小鹿在院子里模仿小鹿的动作翩翩起舞,以示小孩们来年少灾少病、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吉祥如意,聪明伶俐。
上思舞鹿从产生以来未曾中断,是当地壮族居民喜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祝福舞蹈,在壮族乡村颇受欢迎。她具有传递民族精神文化的功能,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它主要由舞蹈、锣鼓演奏组成。舞鹿艺术的产生是中国民间舞蹈艺术史上重要的一页,它完整地保存了上思人民几百年来生活、劳动、情趣、性格、风俗民情的记载。她具有展现地域特色的民族艺术特征。“平安、吉祥、和睦、幸福”是壮乡美好的愿望和寄托,举行舞鹿活动,是把希望化为具体的祝福行为。当地人认为少年儿童童真无邪,言行纯真可信,以孩童舞动的鹿舞来祝贺就特别吉祥。
上思舞鹿其繁衍发展的历史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是从萌芽到初具规模阶段。从清朝初期时期的萌芽,经明清时期的发展特别是至清代中期,形成具有一定规模,趋于成熟的深受人民喜爱流行甚广的民间艺术。
二是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上思舞鹿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为新中国解放后舞鹿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是新中国成立后,原来只在上思壮乡人民自家院落耍弄的舞鹿走进了艺术殿堂,被誉为上思壮乡人民舞蹈的典型代表,文革期间受到严重的冲击和摧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舞鹿活动艺术重获新生。
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和网友自行上传,目的在于传递更丰富的内容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如若有涉及侵权请予以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是7
- 不是
- 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