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西郊盘菜,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武平西郊盘菜属于十字花科芸苔属芜菁品种,叶簇生,叶色深绿,叶面有绒毛,肉质根圆盘形,根顶部凹陷,表皮光滑、黄白色、须根少、皮薄,肉质根组织柔嫩致密,口感清甜,回甘好,具有独特风味,生食、煮食与腌制均可。
2012年12月7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武平西郊盘菜”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产品特点
外在感观特征
武平西郊盘菜叶簇生,叶色深绿,叶面有绒毛。肉质根圆盘形,根顶部凹陷,平均盘径13厘米,平均盘高6.3厘米,表皮光滑、黄白色、须根少、皮薄、平均重0.62千克,肉质根组织柔嫩致密,口感清甜,回甘好,具有武平西郊盘菜独特的风味,可生、鲜食,亦可盐渍加工。
内在品质指标
武平西郊盘菜水分≥92%,可溶性总糖3.5~4.7%,粗蛋白0.8~1.4%,碳水化合物5.5~6.0%,粗纤维6.8~8.1%,维生素C24.5~26.1毫克/100克。
产地环境
土壤地貌
武平县处于武夷山西南端,属闽西南上古生代复盖层。北部中低山纵横,间有指状山间盆谷;南部低山丘岭起伏,多低丘河谷。全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北高南低。武平西郊盘菜主产区位于我县中西部,海拔在270~500米之间,属低丘河谷地貌。主产区分布在平川河和中山河沿岸冲积地,土层深厚,土壤疏松肥沃,呈微酸性,适合盘菜肉质根的生长。
水文条件
武平县境内群山重迭,溪流密布,流域面积50平方千米以上的溪河有18条,境内总长499.4千米,县内流域面积2283平方千米。呈放射形向东西南北流出县境,分属梅江、汀江、赣江三个水系,多年平均径流量25.6亿立方米。境内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5.96亿立方米,水量充沛,流向有利,且没有工业污染,水质清澈、纯净,是理想的农业用水,水资源保持良好,可保证武平17个乡(镇)的农业灌溉用水。
气候特征
武平县处于北纬24°47′~25°29′,南距南海180千米,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19.6℃之间,平均无霜期250~285天,年降雨量1500~1900毫米之间,年平均日照时数1758.6小时,其中中西部地区平均无霜期284天,≥10℃有效积温5500℃~5900℃。10月中旬~12月中旬为秋季,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昼夜温差10.5℃~18.5℃),11月、12月月平均气温在15℃~16℃之间(盘菜肉质根膨大生长的适温为15℃~18℃),适合盘菜的生长。
历史渊源
武平是盘菜的传统产区,当地人称之为“油头”,客家先民自古就有种植和食用盘菜的历史。
武平西郊盘菜是从当地盘菜品种中选育出来的优良品种,且人们在长期的栽培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栽培方式。
据清康熙《武平县志》记载:油头(盘菜)“出西郊者佳”。
生产情况
2018年,武平西郊盘菜种植面积超过600亩,总产量超过了200万斤。
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和网友自行上传,目的在于传递更丰富的内容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如若有涉及侵权请予以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是
- 不是
- 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