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弦锣鼓流传至今约200年历史,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发展成为鼎盛时期,俗称:南有地盘舞(瑞昌南部),北有丝弦锣(瑞昌北部)。丝弦锣经数代传承,已形成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至今流传于瑞昌码头、流庄、武蛟湖滨一带。演唱的曲牌迄今留下的约有100支。
丝弦锣经过漫长地演绎,在演奏过程中逐步吸取江南丝竹,赤湖渔歌的韵律,形成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它是以锣鼓打击为主,弦乐为辅,并伴唱腔。打击乐器有,锣、跋、小锣;器乐有唢呐、二胡、长号、笛子等。
演奏器乐者有男有女,人数一般以九至十人为一乐队。打击锣鼓演奏以紧急过场为特点,且作为整个演奏过程中的主旋律,气势恢宏。弦乐演奏亦喜亦乐,与打击乐丝丝相扣,交相辉映,令人赏心悦目。
丝弦锣鼓,它集管、弦、鼓、锣为一体,通过吹、拉、点、击,发挥其各自的音响特点,谱之以艺术曲调,汇成美妙的乐章,给人以艺术享受。
瑞昌,特别是瑞昌北乡民间各地,每逢节日庆典、婚嫁喜庆,道场庙会等活动,无不有丝弦锣鼓登场献艺,发挥其活跃场面,增强气氛、鼓舞士气、激励精神的重大作用。
丝弦锣鼓,早期流行于鄂西南地区,由民间薅草锣鼓演变而来,属汉剧艺术,荆楚文化范畴。晚清年代。盛行在荆楚一带,后传入瑞昌。
据考,瑞昌的丝弦锣鼓,由两条渠道从湖北引入。
一是由湖北武穴籍(汉调“双福班”)张姓弟子传入瑞昌黄砂。黄砂,地处吴头楚尾,长江之滨,于武穴隔江相望。自古以来,两地交往甚密,习性相融,爱好互通。早在同治年间,黄砂人于武穴人的交往中,就参与其中,敲锣打鼓,借以取乐,并从中学得了不少技艺。直至光绪末年,黄砂的老艺人董金喜。董禄游、董长生、董垂河等,率先组建黄砂丝弦锣鼓班,拜师学艺,正式把丝弦锣鼓引入黄砂。董金喜等,也成为黄砂丝弦锣鼓的第一代传人。
此后,黄砂丝弦锣鼓,以其乐声嘹亮,美妙动听、艺术性强、乡土气息浓重等特点,深受民间爱慕,很快传入瑞昌北乡各地。码头镇马兰嘴和风门口、竹林张等赤湖沿边各村的丝弦锣鼓大都出自黄砂师门。
二是民国初期,瑞昌市南阳乡燕山村,又从湖北通山引进丝弦锣鼓。自此,由两条支脉进入瑞昌的丝弦锣鼓,如同两朵绽开的艺术之花,竞相争艳,同放异彩,成为瑞昌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勇之尔吾
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和网友自行上传,目的在于传递更丰富的内容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如若有涉及侵权请予以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是
- 不是
- 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