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是天津民间花会的重要项目,本系佛教音乐,据传,最早的一个法鼓团体即是大觉庵金音法鼓会。法鼓会乐器由鼓、钹、铙、铬子、铛子等组成,而以鼓为主,居于乐队的中央;钹左钹右,各有七八人;铬子、铛子各二人,都在鼓后。表演时各种手持乐器均需“耍”,并要轮流表演。开始演奏称为“开”,先击鼓数声,继之头钹连敲四声,之后各种乐器按谱齐奏。如是在行会时,则只以铬子、铛子打【常远点】曲牌以整齐步伐。法鼓曲牌约十几套,常用的有【老西河】、【摇通鼓】等。民间法鼓会众多,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挂甲寺庆音法鼓、杨家庄永音法鼓、刘园祥音法鼓、龙亭井音法鼓、芥园花音法鼓和侯家后永音法鼓等。
刘园祥音法鼓出现于清代道光年间,它原在寺院娘娘出巡时以随驾法鼓会的形式表演,主要流行于天津市北辰区内。刘园祥音法鼓出会时,前面是前彩和乐队两部分组成的仪仗队,由引锣指挥。前彩是娘娘出巡时警示人们回避和随身携带起居用品的编队,主要包括大门旗、高照、软对、硬对、灯牌、圆笼、八角盒、衣箱、茶桶、茶炊、风灯等仪仗和起居用品及鼓、钹、铙、镲、铛锒、大图、九莲灯等乐队器具。其中有40人拿着手旗维持程序,还有30个少年扛着凳子,供表演者击打长曲时使用。
刘园祥音法鼓会的服装道具保存完好,原有10套歌谱,现保留5套。在旧历年的正月,各花会的会头经过协商,往往要举行以庆丰收、贺新年为主题的礼节性互拜。每年三月三娘娘出巡日,数道花会云集北仓,祥音法鼓属于随驾会,所以安排在娘娘的宝辇左右设摆表演。表演中祥音法鼓独一无二的彩灯群展示在广大观众面前,呈现以彩灯组成长龙的壮丽景观。乐队的五声打击乐按各种乐谱演奏,有各种表演套路和动作,其中的单打、轮打、合打等方式层次分明,姿态优美,十分引人瞩目。
刘园祥音法鼓气势磅礴、壮观,最具浓郁的民族民间文化特色,是当地宝贵的民间文化遗存。目前,刘园祥音法鼓会在几代人的精心维护下延续至今,并多次参加比赛和庆祝活动。但是会中条件有限,许多方面不能尽如人意,特别是表演道陈旧破败,令人感到遗憾,急需募集资金加以修理更新。
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和网友自行上传,目的在于传递更丰富的内容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如若有涉及侵权请予以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是
- 不是
- 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