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民歌,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火炬开发区的民间音乐,中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东乡民歌根植于深厚的岭南文化土壤,有广泛的民间基础,并经一代代民间艺人创作、传唱而流传,东乡民歌用地道的石岐话或东乡话传唱,有叙事歌、叹情歌、风俗歌、送别歌、陪嫁歌、哭丧歌等多种类型。东乡一群民间老艺人更是为东乡民歌做了大量记录、整理和录音工作,对东乡民歌的传承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历史渊源
东乡,即中山火炬开发区所在地,历史上,村民大多以种植和捕鱼为生。在中山城区东面东乡(今火炬区)一带的濠头、陂头、白庙、元山、起湾、土巷、鳌溪、大岭、陵岗、张家边等乡村,流行着一种古老的民歌——东乡民歌。
20世纪50年代,谭申去到东乡邻近的民众镇供销社工作期间,每当下班后就唱东乡民歌,群众围在村前的大榕树下,听谭申演唱清末民初十分流行的《傻佬叹五更》《拆蔗寮》等。
基本特征
民歌类别
东乡民歌是中山火炬开发区的村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作出来的一种民间歌曲,常见于村民在田间劳作或海上捕鱼、男女倾诉感情、女子出嫁陪嫁、老人去世时哭丧和表现当地风土人情的即兴演唱。东乡民歌用地道的石岐话或者东乡话传唱,有叙事歌、叹情歌、风俗歌、送别歌、陪嫁歌、哭丧歌等多种类型在不同的场合和环境东乡村民都用自己的民歌表达心中的情感。
民歌音调
东乡民歌是属于小调式的歌曲,旋律线由高向低走向,曲式以“徵”调为主,以“5"为骨干音,以中音“2”和低音“3”为附属音,属于小2度音程关系,曲式比较忧怨,是中山火炬开发区百姓发自内心的哼唱。它有着音韵和谐、词语丰富的特点,具有浓厚的岭南文化色彩。
伴奏乐器
东乡民歌一般是清唱,也可以用古筝、二胡、笛子等民族乐器伴奏。
1.古筝:经记谱后的东乡民歌,有条件时,由村中懂民乐的师傅在村头榕树下等场合演奏古筝,加深东乡民歌的艺术感染力。
2.二胡:在演唱悲切的东乡民谣时,有条件的话,一般用传统民族乐器中的二胡伴奏,达到渲染情绪的效用。
3.笛子:分大、中 、小,即高、中、低音三种,可以单独伴奏,也可以与其他乐器一起伴奏。
代表作品
东乡民歌的代表作品,其中叙事歌有《拆蔗索》《水仙花》《傻佬叹五更》等;叹情歌有《望夫归》《三爷尽孝》等;风俗歌有《一个花碗打开十三边》《插秧歌》等;陪嫁歌有《送嫁歌》《啼夫歌》等;送别歌有《送军歌》等。哭丧歌有《百岁灯》《女儿哭》《买水歌》等。
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和网友自行上传,目的在于传递更丰富的内容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如若有涉及侵权请予以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是
- 不是
- 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