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湾金龙扎作技艺,广东省中山市东区街道的地方传统技艺,广东省中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起湾金龙扎作技艺从明末清初诞生以来,一直流传至21世纪初,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中山市东区街道一带。起湾金龙扎作流程包括画草图、备料、浸泡、开簇、裁簸、晾干、选择吉日进行制作。
历史渊源
起湾,原名牛起湾,是位于中山城区东面的一个自然村,因为地处城郊,村民多以开垦荒和编织竹器为生。在唐代末年,中山市东区起湾村有杨姓一耕户,从父亲那里学得编竹手艺,编织竹器出售帮补家用。一年大早,杨氏兄弟挑着自己编织的竹器从香山地区一路叫卖到南海郡,盘川用尽后,流落在佛山学做纸扎,其时,南海郡正举行大型的秋色酬神活动,杨氏兄弟增长了见识,并将佛山的纸扎技艺与自己的编竹手艺融汇一起,创新出扎龙头、扎龙灯等技艺。外出学有所成,兄弟俩回到家乡起湾村,除了继续耕田外,杨氏兄弟继续编织竹器出售。由于他俩的手艺高超,村中及周边地区的庙宇经常请他俩扎作言灯、纸扎品之类。
到了明末清初,香山地区遭遇大旱,各乡村举行祭天仪式,拜祭能兴云布雨的水族之王——龙王,杨氏兄弟被村民推举出来扎作金龙进行祭祀。每月的四月初八和秋收农闲之后,或是每逢喜庆场合,起湾金龙举行盛大的巡游直至深夜。这一习俗流传至21世纪初。
工艺特征
起湾金龙扎作以体积威武高大、色彩绚丽多彩、讲究美学原理,并且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色彩著称。一般挑选成日等吉日,经过一番拜祭后才开始动工扎制。
工艺流程
1、龙头
用上好的竹篱织成架子,用上好的马禁毛作为龙须,用水松木龙眼之外,还镶上电珠让龙眼闪闪发光,另外,还为龙安上两个角,以示起湾的金龙正值壮年,生机勃勃。在为龙头绘涂色彩的时候,起湾村民喜欢用代表“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基本颜色绘涂,以突出龙的吉祥如意。
2、龙珠
扎作龙珠的体积,要以龙头张开大口可摆放到嘴内为宜,扎作时要牢固轻巧,活跃气氛,龙珠是用体积相直的扎作球体制作而成的。扎作时在球体里放几片钢片,外面的龙体挂一些铃铛,舞动时发出有节奏的音响效果。用球体做成的龙珠,其本以橙红渐黄为止,罩在外面的支架上系上些红黄绿紫等色绸布条,以代表飘动的火焰和紫色的祥云等。在龙头里的舞龙者,凭着大囗喉咙保留的大孔中观察看到龙珠的舞动的方向。
3、龙身
龙身分硬节和软节,硬节一般长1米;以便于转弯和打龙阵的软节,一般长1.5米,起湾的金龙,一般有23节,63米长,而这些数字通常都是用单数,取之无穷无尽之意。龙头和龙身做好之后,用3条麻绳做龙筋贯穿整条龙,以达到平衡和指挥作用。
4、龙爪
还在龙身下为龙安上两只手和两只脚,每只手和脚都有五个爪,与“五爪金龙”的传说相吻合。在龙爪的制作上,一定要保持健硕粗矿的、象鹰爪一样锐利形状。
5、龙被
全部骨架做好后,就用白扣布衬底,按照龙鳞的形状,用黄色等布料剪成几千块龙鳞,然后缝成龙被;接着,还为龙身披上用红蓝黄绿金五种色彩布料缝成的龙裙,以示龙的五彩缤纷,同时,还在龙身安上一些小铃铛,让龙在舞动时发出铛铛声响,以示“有声有色"。
6、配件
另外,在扎作金龙的同时,还要扎作如意吉祥的龙门、鲤鱼、高照灯笼,并配有一对“日月”,使整条舞龙队伍看起来更加完备和壮观。
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和网友自行上传,目的在于传递更丰富的内容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如若有涉及侵权请予以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是
- 不是
- 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