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纸影戏保留有宋代影戏“素质雕簇”的风貌特征,是最古老的皮影制作技艺之一。影人材质为麻纸,两次雕刻工艺十分独特。影偶线条轮廓流畅简洁,透光效果绚丽多彩,具有浓郁的湖湘地域文化特色。
历史渊源
湘潭纸影戏的历史可追溯至元朝至元年间,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民间,由纸制的人偶剪影在灯光的照射下,伴随音乐和唱腔来表演故事。这种艺术形式与剪纸艺术紧密相连,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集戏曲湘剧唱腔、传统民乐演奏、竹制舞台搭建、纸质影偶制作等技艺于一体的综合民俗表演形式。
制作工艺
湘潭纸影戏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纸影制作技艺融合了剪纸艺术的语言和工艺技法,具体步骤如下:
起稿:以铅笔在身体各部件的纸壳上打稿,描画出每个部件的轮廓。
双雕:将结构相同的两层纸部件剪下后用针线或订书机固定,雕刻镂空图案结构。
夹层、压平:镂空的纸壳片两层纸用米粉浆糊(现使用乳胶)粘合,中间夹放一层待填色的透明纸或白绢,以厚玻璃夹住,玻璃上再放砖头压平。
单雕、绘色:镂刻透明材料不需要填色的图案部分,其余部分按照需要进行填色。湖南纸影用色以红绿两色为主,兼用黄蓝两色,镂空处无色,纸壳不透光,光射下为黑色,也会用蓝色代表黑色。
上油:传统上色方法将桐油煮化称为光油。光油在每个部件上刷一次或两次,晾干。现已改用清漆上油。
装订加杆:将影人上下臂、腰部、腿等关节点处用线订缀连接起来,固定上支撑影人的主杆和操作杆。
其中,湘潭纸影戏以“异形刀法”最为著名,这种刀法使得影偶线条流畅,人物脸谱五官活动自如,为国内影戏影偶道具所独有。此外,纸影的头部比例较大,人物面部和身体多采用独特的“五分脸”、“七分身”造型手法,而部分丑角、反面角色、神怪等特定人物则采用“七分脸”和正面脸。
表演形式
湘潭纸影戏的表演形式独具特色,采用竹制舞台,以本土地方剧种湘剧唱腔进行表演。其表演细腻传神,动作性强,同时伴以丰富的民间乐器演奏,如二胡、笛子、锣鼓等。在表演过程中,艺人通过操纵纸影在屏幕上展现出各种动作和情节,使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神奇的世界之中。
剧目与传承
湘潭纸影戏现存剧目百余部,分对唱、单唱两种形式。这些剧目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涵盖了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多个领域。湘潭纸影戏的传承主要依赖于师徒传承的方式,通过口传身授将技艺代代相传。在湘潭地区,有许多知名的纸影戏艺人,他们不仅技艺高超,而且热衷于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和网友自行上传,目的在于传递更丰富的内容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如若有涉及侵权请予以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供应商
还未有供应商?- 是
- 不是
- 不清楚